缩略图

畜牧兽医工作中猪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作者

贺彦海 蔺江

铁边城镇畜牧兽医站 吴起县街道畜牧兽医站

引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猪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等重大动物疫病频发,导致猪的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对于畜牧兽医来说至关重要 [1]。

一、猪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精细化饲养管理

(1)环境卫生的严格把控。猪舍需执行定期的、彻底的清洁规程,及时清除积存的粪便、尿液、废弃饲料及其他杂物,阻断病原微生物滋生与传播链条。保持猪舍内部干燥,潮湿环境是多种细菌、寄生虫卵和霉菌繁殖的温床;同时,良好的通风设计能有效驱散舍内积聚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粉尘以及过高的湿度,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呼吸道疾病风险。(2)环境参数(温湿度)的精准调控。不同生长阶段(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种猪)对温度的敏感性差异显著,必须依据生理需求提供分阶段、差异化的温度区间。湿度过高或过低同样会引发应激,削弱抵抗力,需要借助可靠的环境控制设备(如风机、水帘、取暖灯、地暖)和科学的监测手段,将温湿度稳定在最佳范围内。(3)全面均衡的营养保障。根据猪只品种、生长阶段、生产目的(如繁殖、育肥)以及健康状况,科学设计日粮配方,保证能量、蛋白质(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矿物质(钙、磷、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充足、均衡供给[2]。

(二)疫苗免疫的科学规划与规范实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深入分析本场及周边区域的疫病流行史、当前疫情动态以及潜在威胁。同时,充分考虑场内猪群的品种特性、不同生理阶段(如母猪、仔猪、育肥猪)的免疫应答特点、母源抗体干扰规律以及既往免疫效果。兽医人员基于这些多维信息,结合权威机构(如国家或地方动物疫控中心)的推荐指南,审慎选择针对性强、品质可靠的疫苗种类,并精确确定每种疫苗的首免日龄、接种剂量、免疫次数(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适宜的免疫间隔期以及后续的免疫频率(如年度普免或跟胎免疫)。(2)接种后系统监测与记录。安排人员密切观察猪群在免疫后一段时间(通常为 24-72 小时)内的反应,留意是否有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注射部位肿胀、急性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倒地)等异常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兽医,准确记录发生时间、症状、涉及的疫苗批次和猪只信息,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如抗过敏治疗)[3]。

(三)常态化疾病监测与预警

猪场疫病防控的最高境界是“防患于未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便是建立并有效运行一套常态化、系统化的疾病监测与预警机制。日常临床观察是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手段,要求饲养员、技术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定的疾病知识,定时、细致地巡查猪群,重点关注:精神状态(是否活跃、反应敏捷,还是萎靡、嗜睡或过度兴奋);采食与饮水行为(食欲是否正常、旺盛,还是减退或废绝,饮水是否充足);呼吸状态(频率、深度、有无咳嗽、喘气、腹式呼吸等异常);体表状况(皮肤颜色、有无红斑、丘疹、溃疡,眼鼻分泌物性状及多少);运动姿态(步态是否稳健,有无跛行、关节肿胀);以及排泄物(粪便的形态—干硬、稀溏、水样,颜色—正常、灰白、黄绿、带血,气味;尿液的颜色、透明度)等,这些直观的临床信号往往是疾病发生的第一警报[4]。

二、猪疾病的治疗措施

(一)精准化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构成猪场疾病处置的核心手段,其有效性直接取决于病原诊断准确性与用药方案科学性的紧密结合。当临床发现病猪或经实验室确诊后,兽医需基于病原体特性(细菌/ 病毒/ 寄生虫)、感染部位(呼吸道/ 消化道/ 全身性)及药敏试验结果,审慎选择敏感药物。例如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优先考虑青霉素类,而肠道感染常选用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标注的毫克 / 公斤体重标准,结合病猪实际体重换算给药量,当前养殖业普遍面临多重耐药性挑战,要杜绝盲目减量(导致亚治疗浓度)或随意延长疗程(加速耐药株筛选)的操作。

(二)外科干预的适应证与围手术期管理

当猪群遭遇体表脓肿、复杂性骨折、嵌顿性疝气或坏死组织清除等情况时,手术治疗往往成为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但需明确:任何外科操作都会引发应激反应,因此必须严格评估手术指征——例如直径超过 5cm 的脓肿单纯依赖抗生素难以彻底消退,而开放性骨折若不进行内固定将导致终身跛行。手术间应提前用戊二醛溶液喷雾消毒,器械包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针对手术对象,进行 6-12 小时禁食(不禁水)以降低麻醉呕吐风险,并肌注阿托品( 0.05mg/kg )抑制呼吸道分泌物。根据手术复杂度选择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适用于浅表脓肿切开,而氯胺酮( 10mg/kg )+ 赛拉嗪( 2mg/kg )复合麻醉则用于骨折复位等耗时操作。术中操作规范与术后护理质量决定康复效果,以常见脓肿手术为例:在波动感最明显处作垂直切口,钝性分离脓腔隔膜确保充分引流,随后用0.1%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腔隙。骨折固定需特别注意避免桡神经损伤,术后 24小时内给予美洛昔康( 0.4mg/kg )镇痛。关键护理措施包括:每日用碘伏消毒创面、提供柔软垫料防止创口污染、隔离饲养避免同类啃咬缝线,同时补充维生素C( 500mg/ 头 / 日)促进组织修复,通常7-10 日拆线并评估愈合情况。

(三)病征导向的对症支持治疗体系

对症治疗虽不直接清除病原,但能有效缓解病理损害、维持生理机能,为机体免疫应答赢得时间,核心在于建立症状- 病理- 干预措施的动态对应关系,要求兽医能精准解读临床症状背后的生理学紊乱机制。体温调节干预需区分发热阶段:在体温上升期(畏寒战栗时)禁用强效退热药,以免加重应激;当持续高热(>41℃)导致代谢紊乱时,可物理降温配合氟尼辛葡甲胺( 2mg/kg )降低前列腺素合成。

结语:

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畜牧兽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定期进行疾病监测等预防措施,可降低猪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根据猪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对症治疗等方法,提高猪疾病的治愈率。在今后的工作中,畜牧兽医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养殖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余祥伦 . 探讨畜牧兽医工作中猪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 2025, (05): 220-222.

[2] 王志鹏, 王钰斐, 谢凯. 畜牧兽医工作中猪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J]. 新农民 , 2025, (07): 124-126.

[3] 胡北 . 畜牧兽医工作中猪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探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4, (07): 214-216.

[4] 魏淼 . 畜牧兽医工作中猪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J]. 吉林畜牧兽医 ,2024, 45 (06):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