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然有艺思:户外自然课程对幼儿美育的开发和实践研究

作者

居丹妮

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215300

摘要:本文以户外自然课程为切入点,探讨自然环境作为原生美学场域的教育价值,揭示其突破传统美育范式禁锢的实践可能。研究聚焦沉浸式环境创设、主题式探究活动、多感官艺术体验三个维度,阐明自然场景的动态生成性如何激活幼儿的审美直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何以培育整体性审美判断,跨感官联觉机制又怎样催化创造性表达。通过解构露珠折射的光谱美学、蜂巢结构的效能美学、树皮质感的触觉美学等自然原型,论证自然美育在重塑儿童审美心智、重建人地精神联结方面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户外自然课程;幼儿美育;沉浸式环境;感官联觉;生态审美

引言:

当代幼儿教育逐渐呈现出“去自然化”倾向,室内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虽能保障知识传递的效率,却无形中割裂了儿童与自然的原生联结。自然本身即是最富生命力的美学场域,其形态、色彩、节奏中蕴含的审美价值,为幼儿美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素材库。户外自然课程通过重构教育场景,将美育从二维的平面认知升维至立体的生命体验,在动态感知中唤醒幼儿对美的直觉与创造潜能。

一、营造沉浸式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审美价值根植于其未加修饰的混沌性。相较于人工规训的教室空间,户外场域中光影的流动、质感的渐变、声音的层叠构成了立体交织的美学矩阵[1]。这种原生环境具有三重教育意涵:其一,自然物的不规则形态打破几何图形的机械审美,如风蚀岩层的褶皱肌理、榕树气根的垂坠线条,能够激发幼儿对“不完美之美”的包容性理解;其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呈现美的生成逻辑,蜂巢六边形结构的空间优化、蒲公英种子的空气动力学分布,使幼儿直观感受形式美与功能美的辩证统一;其三,自然场景的时空延展性塑造沉浸式审美体验,从晨雾弥漫到暮色四合的光影变幻,从春芽萌发到秋叶凋零的生命轮回,为幼儿建构起超越瞬时性的美学认知框架。

沉浸式环境的营造需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教师应避免将自然场景切割为孤立的教学模块,转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在场。例如在湿地环境中,引导幼儿同时关注芦苇的摇曳姿态、水波的扩散纹路、蛙鸣的节奏频率之间的美学关联。这种全景式感知模式消解了传统美育中视觉中心的认知霸权,使触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协同参与审美判断。当幼儿赤足踏过覆盖青苔的溪石时,足底的压力反馈与视觉捕捉的深浅绿意共同构成复合审美体验,这种具身认知方式能够深化幼儿对质感、色彩、形态的统合理解。

自然场景的动态生成机制为美育提供持续刺激源。同一空间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美学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暴雨冲刷后的泥土气息与昆虫活动轨迹,冰雪覆盖下的枝桠形态与声音传递特性,这些不可复制的瞬间构成独特的美学事件。教师需把握自然变化的节奏,设计弹性化的课程框架,使幼儿在观察蛛网露珠的晨间课程与记录萤火虫光轨的夜间活动中,理解美在时间维度上的流动性本质。这种非预设性的教育过程,能够培养幼儿对偶然美的捕捉能力与即兴审美反应。

二、设计主题式探究活动

主题式探究活动的设计需把握自然美学的层级结构。初级主题可聚焦单一审美要素的深度挖掘,如“大地色谱”主题,引导幼儿采集二十种不同明度与纯度的自然色彩样本,通过排列对比理解环境色与固有色之间的转换关系。进阶主题则强调多重要素的系统整合,如“生命剧场”主题要求幼儿综合运用光影投射、自然材料拼贴、环境音效采集等手段,再现昆虫羽化过程的美学叙事[2]。这种梯度设计遵循审美认知从具象到抽象、从观察到创造的发展规律,使幼儿在实践中建立完整的美学思维链条。

探究活动的核心在于激发审美思维的主动性。传统临摹教学将幼儿置于被动模仿者地位,而自然课程中的主题探究更强调主体性的审美阐释[3]。例如在“风的形状”活动中,幼儿通过系在树枝上的丝带摆动幅度记录风力变化,同时用炭笔快速捕捉风中草木的动态轮廓。这种将物理现象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过程,促使幼儿发展出独特的审美隐喻能力——某个孩子可能将阵风的断续痕迹解读为“天空的呼吸节奏”。教师需珍视此类个性化表达,将其视为幼儿建构自身美学语言系统的雏形。

跨学科整合是深化审美理解的关键策略。自然美学本身具有多维复合特性,单一艺术视角往往难以全面把握其内涵。在“年轮史诗”主题活动中,幼儿既需要测量树木年轮的间距变化(科学维度),又要分析纹理疏密形成的视觉节奏(艺术维度),还需创编树木生长历程的故事剧本(文学维度)。这种多学科交叉的探究模式,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形式美与生态美、科学美之间的深层关联,培养其整体性的审美判断力。当幼儿意识到蜂巢的六边形结构同时满足材料节约、结构稳固、空间利用率等多重需求时,其对功能美的认知便超越了表面装饰性的狭隘理解。

三、引导多感官艺术体验

多感官协同机制重塑审美感知方式。在数字化时代成长的新生代,其感官体验往往被屏幕图像所垄断,导致审美感知的扁平化倾向。自然美育通过唤醒被抑制的感官潜能,重建立体化的审美认知网络[4]。触觉体验在质感审美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让幼儿蒙眼触摸十种树皮标本,根据粗糙度、温度感、纹理走向等特征进行美学分类,这种训练能显著提升其材质敏感度。嗅觉记忆则与情感审美紧密关联,松针清香、雨后泥土腥气、腐烂果实的发酵味等气息图谱,构成潜在的美学情感数据库,当特定气味在艺术创作中被重新唤起时,能够激发更深层的审美共鸣。

感官经验的跨模态转化培养创造性思维。自然美学教育不应止步于感官刺激的接收,更需推进感知材料的艺术转化。在“声音雕塑”活动中,幼儿先将不同频率的虫鸣鸟叫进行音高排序,再用黏土塑造出对应的形态表达——某个孩子可能将蟋蟀的断续鸣叫转化为锯齿状凸起,把布谷鸟的悠长啼鸣演绎为螺旋上升的曲线。这种将听觉信号转译为视觉符号的过程,实质是幼儿对外部信息进行个性化美学编码的实践。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幼儿建立跨感官隐喻系统,例如用冷色调表现溪水流淌的触感,用粗砺笔触模拟山风掠过的体感,从而发展出独特的通感表达能力。

自然物性的文化解码提升审美体验深度。自然元素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引导幼儿理解这些文化隐喻,能够使其审美体验从感官层面向精神层面跃升。在“日月纹样”探究中,幼儿不仅观察朝霞暮霭的色彩渐变,还需解读彩陶纹饰中的太阳崇拜、古建筑藻井的星象布局等文化符号。当孩子们用采集的十二种落叶拼贴成青龙白虎的方位图腾时,其创作过程便融合了自然审美与传统文化双重维度。这种文化隐喻的介入,使幼儿的审美认知突破个体经验局限,开始触及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

四、结束语

户外自然课程重构了美育的发生机制,将审美教育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这种教育模式通过沉浸式环境激活感官知觉,借助主题探究深化美学思维,依托多感官转化培育创造能力,形成三位一体的美育生态系统。在实践中需注意把握自然干预的尺度,避免将艺术创作异化为对自然物的掠夺性改造,始终强调审美体验的生态伦理维度。当幼儿赤足踏过湿润的泥土,亲手触摸年轮的沧桑,凝视露珠折射的晨曦时,其审美体验已超越视觉表象的感知,升华为对生命律动的敬畏与共鸣。这种根植于自然的美育实践,不仅塑造着儿童的审美心智,更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人类留存着与自然对话的精神脐带。未来的教育探索,或许应在水泥森林与原始生态之间,为美育开辟更广阔的中间地带。

参考文献

[1]万梦波.基于儿童天性的幼儿户外自然课程的生成与研究——以小班“走进童年的泡泡世界”课程为例[J].好家长,2024,(57):36-37.

[2]姜丽君.儿童视角下构建体验式自然课程的思考[J].智力,2024,(08):80-83.

[3]周彤彤,董九颖.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户外自然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求知导刊,2024,(19):113-115.

[4]刘清红.幼儿园体验式“亲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J].教师,2024,(10):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