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系统中的摩擦与润滑机理分析

作者

郭淼

郑州大学

摘要:机械系统中的摩擦与润滑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们直接关系到机械系统的运行效率、使用寿命以及能耗。本文深入探讨了机械系统中摩擦与润滑的相互关系,详细分析了摩擦的机理以及润滑的机理,旨在为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摩擦与润滑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摩擦、降低磨损,提高机械系统的整体性能。

关键词:机械系统;摩擦机理;润滑机理

一、机械系统中摩擦与润滑的相互关系

在机械系统中,摩擦与润滑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系统的性能。摩擦作为能量损失和机件磨损的源头,会降低机械效率,缩短使用寿命。而润滑则是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引入润滑剂,在摩擦表面间形成润滑膜,有效隔离接触面,显著降低摩擦系数,进而减少磨损。这一润滑过程不仅提升了机械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延长了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合理应用润滑技术,对于机械系统的稳定运行与维护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它作为减少摩擦、保护机件的有效策略,确保了机械性能的优化与持久。

二、机械系统中摩擦的机理分析

(一)摩擦的定义

摩擦是一种物理现象,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当这些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尝试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它们的接触表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这种相对运动的阻力。这种阻力即为摩擦。摩擦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许多机械系统的运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摩擦,我们可以实现物体的制动、传动等功能,但同时摩擦也会导致能量的损失和物体的磨损。因此,在设计和使用机械系统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摩擦的影响,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二)摩擦的分类

摩擦可根据其特性分为干摩擦、边界摩擦、液体摩擦和混合摩擦。干摩擦发生在两个摩擦表面直接接触且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时,其摩擦系数大,磨损严重,是机械系统中需避免的摩擦状态。边界摩擦则指摩擦表面间被一层薄薄的边界膜隔开,这层膜可由润滑剂中的极性分子形成或由润滑油添加剂与摩擦表面反应生成的物质构成,其摩擦系数较干摩擦小,但仍存在一定磨损。液体摩擦是理想的摩擦状态,此时摩擦表面被流体膜完全隔开,摩擦仅发生在润滑油之间,摩擦系数极小且不产生磨损,但实现难度较大[1]。混合摩擦则是边界摩擦与液体摩擦的混合体,同时存在润滑油粘度产生的粘滞阻力和金属表面微凸体接触产生的摩擦阻力,是机械系统中常见的摩擦状态。

(三)摩擦的机理探讨

摩擦的机理在微观与宏观层面均有所体现。从微观角度看,摩擦源于接触界面分子间的相互阻碍作用。由于物体表面微观凹凸不平,摩擦面之间的接触点集中在凸峰与凸峰相对之处,这些接触点因承受巨大压力而产生塑性变形,形成粘着现象,仿佛被“熔焊”在一起。当物体相对运动时,需要克服这些粘着点所产生的力,即构成摩擦力的主要部分。此外,凸峰嵌入凹谷的机械啮合阻力也是摩擦力的一个来源。从宏观角度看,摩擦的产生受物体材料、表面粗糙度、接触压力及相对运动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材料的摩擦系数各异,表面粗糙度增大导致摩擦系数上升,接触压力增加亦使摩擦系数增大[2]。而相对运动速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则呈现复杂趋势,通常在低速时摩擦系数较大,随速度提升逐渐减小,但速度过高时摩擦系数又可能回升。

三、机械系统中润滑的机理分析

(一)润滑的定义与作用

润滑是一种在两个相互摩擦表面间加入润滑剂以降低摩擦、减少磨损的技术手段。其核心目的在于在摩擦副间构建一层润滑膜,有效隔离两摩擦表面,进而减小摩擦系数,控制磨损程度。在机械系统中,润滑发挥着多重关键作用:它不仅能控制摩擦、降低磨损,还能通过润滑剂带走热量,实现降温冷却;同时,润滑膜能隔绝空气与水分,防止摩擦面锈蚀;此外,润滑剂还具有一定的密封性能,能防止泄露;在特定情况下,润滑还能传递动力,并起到减振效果。因此,润滑是机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措施,对于保障机械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润滑剂的种类与选择

润滑剂主要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大类。液体润滑剂,以润滑油为代表,凭借其良好的流动性和吸附性,能在摩擦表面形成连续的油膜,特别适用于高速、重载及需频繁更换润滑剂的场合。半固体润滑剂,如黄油等,通过加入稠化剂制成,兼具稠度和可塑性,不易流失且密封性好,适用于不易经常添加润滑剂的部位,如汽车轮毂轴承等。固体润滑剂,如石墨,能在高温、高真空等特殊环境中发挥作用,作为液体和半固体润滑剂失效时的备选方案。在选择润滑剂时,需综合考虑机械系统的工作条件、摩擦副的材料、润滑方式及润滑剂的性能等因素,以确保所选润滑剂能提升机械系统运行效率并延长使用寿命,这对于机械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三)润滑的机理探讨

润滑的机理关键在于润滑膜的形成、润滑剂的流动性以及清洗作用。润滑膜作为润滑剂在摩擦表面间形成的一层薄膜,能有效隔离两摩擦面,减小摩擦系数和磨损,其形成受润滑剂物理性质、摩擦副材料及工作条件影响,包括边界润滑下的极性分子吸附膜和液体润滑下的连续油膜。润滑剂的流动性是其迅速抵达摩擦面并形成均匀润滑膜的关键,良好的流动性有助于降低摩擦和磨损,但受环境温度、压力及润滑剂性质制约,过低温度会降低流动性导致润滑不良,过高温度则可能因流动性过强而无法形成足够厚度的润滑膜[3]。此外,液体润滑剂还具备清洗作用,能清除摩擦面上的灰尘、金属磨粒等杂质,防止杂质引起的磨损和破坏,对保持摩擦面清洁、延长机械系统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四、结论

机械系统中的摩擦与润滑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关键因素。摩擦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合理的润滑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负面影响。摩擦的机理涉及微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宏观材料特性的综合表现,而润滑则通过形成润滑膜、提高流动性及发挥清洗作用来减小摩擦和磨损。深入理解摩擦与润滑的机理,对于优化机械系统设计、提高运行效率及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新型润滑剂的开发和润滑系统的优化设计将是进一步降低摩擦损耗、提升机械性能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坤全,文睿. 机械系统中摩擦模型的研究 [J]. 绿色科技, 2015, (12): 275-276.

[2]杨义准. 机械系统中摩擦模型的分析 [J]. 中国包装工业, 2015, (22): 32+34.

[3]田扬超,刘刚,洪义麟,等. 自润滑微机械系统研究 [J]. 微细加工技术, 1999, (02):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