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赋能中职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精神培育实践探索

作者

叶志萍

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  重庆江北  400017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人文素养培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提出推动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技能人才。目前,中职老年服务专业学生多为15 - 18 岁青少年,处于职业认知形成关键期。培养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精神”倾向——学生虽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但对“为何服务”“如何以文化温度服务”理解不足,职业认同感较低,对中华孝道文化等传统理念认知模糊,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复合型养老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过程,构建“文化浸润—精神塑造—专业赋能”的培养框架,丰富了职业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内涵。

实践意义:通过课程、活动、评价一体化设计,为中职院校培养“有情怀、懂文化、精技能”的养老人才提供可操作路径,助力养老服务从“技术化”向“人文关怀”转型。

二、中职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精神培育现状和问题

(一)社会认同感薄弱:职业价值认知偏差

受传统“伺候人”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及家长认为养老是低端职业。学生多因分数限制或家长建议选择专业,主动选择比例低;对高级养老护理员需具备心理疏导、活动策划等综合能力的认知不足,学习目标模糊,近半数学生将其视为临时过渡职业。

(二)心理特征突出:共情与抗压能力不足

中职养老生多为青春期学生,面对失能、失智老人时存在畏惧或排斥心理(如不愿接触模拟护理场景);对重复性基础操作(如协助进食、翻身)易产生倦怠情绪;对孝道文化(如“冬温夏凊”“代际关怀”)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服务中难以主动关注老人情感需求,共情能力较弱。

三、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融入:

构建“文化 + 专业”双轨课程体系,通过将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及经典故事融入到课程中,例如进行案例讨论(如传统养老习俗的现代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养老服务背后的文化内核,培养对职业的价值认同。同时,在《老年护理技术》等专业课程中嵌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卧床照护”结合“冬温夏凊”要求,强调季节性关怀;“失智沟通”融入“代际共情”理念,训练学生用方言、老物件建立情感联结,将人文关怀融入操作细节。积极进行产教融合,将实践延伸教育,

联合养老机构的行业专业开发特色课程(如《传统节日养老服务》),指导学生策划重阳陪伴、春节送福等活动,在真实场景中体会传统文化对提升养老服务温度的作用。

(二)活动育人:

通过校内模拟,校外实践,榜样引领的方式展开教育。在校内的实训室、班级教室中可以进行专业的班级文化布置,组织学生情景模拟老人进行护理服务时,增加讲传统故事、教唱红歌等文化陪伴环节,强化情感联结意识。在校外,组织学生爱心服务进社区,为老人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测血压、文娱活动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邀请养老行业的老师分享“用文化温暖老人”的案例(如通过节日活动重建老人情感联结),激发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与使命感。

(三)评价激励:双维度考核机制

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在传统的专业成绩的评价方式上,增加精神素养的评分,例如:通过课堂表现(文化讨论参与度)、实训观察(是否主动关怀老人情绪)、问卷访谈(职业认同感)等,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服务态度。

而在专业能力方面,除了考核照护技能、活动策划及应急处理能力外,要注重操作中的文化融入(如操作时是否关注老人情感需求)。并将考核结果与奖学金、实习推荐挂钩,设立“文化服务之星”等荣誉,激励学生主动提升精神素养与专业能力。

四、结语

通过实践发现传统文化赋能能有效提升中职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人文关怀能力。当孝道伦理转化为陪伴行动、家文化融入情感联结、传统节日成为服务纽带时,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技能,更能成长为有温度的养老服务人才。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地方民俗、非遗技艺与专业的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从“技术达标”向“人文卓越”升级,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Z]. 2022 -02 - 21.

[2] 教育部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Z].2023-06-08 .

[3] 国家统计局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R]. 2021 -05 - 11.

[4] 王红霞. 中华孝道文化及其现代转化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20.

[5] 李梦卿 , 张碧竹 .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1(15): 45 - 51.

作者简介:

叶志萍,1983.09.07,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中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老年护理、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