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景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叶玲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户家塬镇中心小学 726409
引言:道德与法治既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也可使学生们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独特思维方式来探究和处理。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核心地位,从学生们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问题,并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做出详尽的整合,构建出一套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的理念框架。然后,借助各种实际场景和实际案例的交织,学生对于参与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有着更大的热忱。
一、创设真实情境,营造教育氛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们确定未来成长的方向,塑造他们的人生信念,并且能够深入地思索和策划他们的未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构建出逼真的环境,利用具体的案例和故事来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缩短他们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用更强烈的解释力量来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了营造出真实的环境,道德与法治老师必须明确教育目标与核心议题,并且仔细策划课程,所选择的示范应该与学生所熟知的教科书以及日常生活相符,同时也应该有助于激起他们的思维。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的巨大转变中,学生们接触到的事物种类繁多且复杂,简单的案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无聊,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多样化,结合学生们的兴趣,例如以当前的热门话题或者热门新闻作为指导,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也能更好地创造出教育的环境,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更科学的教育。例如,在教授《生活离不开他们》时,教师能够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们呈现各种有趣的课余活动,比如舞蹈课、钢琴课、围棋课和乐高课。学生们在观看这些视频时,仿佛亲身体验了生活中的真实自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参与和代入感。教师也能展示小学生小丽的课余生活选择。小丽热爱绘画,但她的母亲却认为学习奥数更有前景,强迫她学习奥数。小丽对奥数并无兴趣,于是她向母亲表达了自己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生活的观点。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许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就是“小丽”,并且和小丽有着相似的经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理解到了自己有权做出选择,并且明白了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课余活动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展示和创造,使得学生们的全面感知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更具有教育效果和价值。
二、创设活动情境,提升参与热情
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课堂更加有趣和生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等特性,构建活动环境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使得课堂气氛更为和谐、民主、积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们不仅能在活动中获得教学的主导地位,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而且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们有自己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使得教学效果和效率在课堂上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利用教科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各种知识和主题。他们明白中国是 56 个民族联合起来构建的庞大家族,建立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并非易事,各民族之间应该保持平等、互助、和谐的关系。无论哪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我们都应该彼此尊重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团结一致,相互爱护。成为真实的家庭成员。鉴于班级中的学生大部分为汉族,他们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并不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一些简单且合理的任务分配,例如,为每个学生指定一个少数民族,让他们去研究和理解这个少数民族的特性、习俗、饮食、分布、服装、文化和习惯等。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这些调查。在教室里,学生们可以扮演他们所熟悉的少数民族,展示他们的代表性歌舞,也可以身着他们的民族特色服装,向他们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并积极地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这种活动情境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少数民族的独特性,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
结语:总的来说,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应该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设立他们的人生目标,并促进他们的全方位发展。采用情景体验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营造出更为民主、快乐和轻松的课堂环境,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增磊 .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J]. 考试周刊 ,2020(75):103-104.
[2] 蔡意治 .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 ,2020(1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