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市政道路路基边坡设计与应用
袁红所
昆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228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山区经济的发展,山区市政道路建设需求日益增多。作为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基边坡的设计与施工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若路基边坡设计不当或施工不规范,易导致边坡失稳,进而引发道路损坏、交通中断甚至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因此,开展山区市政道路路基边坡设计与应用研究,对于提高道路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区;市政道路;路基边坡设计;应用分析
引言
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市政道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路基边坡的稳定性不仅影响道路本身的正常使用,还与周边生态环境、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合理的路基边坡设计能够提高道路的抗灾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兼顾生态与景观效益,实现山区市政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山区市政道路路基边坡设计的影响因素
1.1地形地貌
山区地形的坡度和坡高是路基边坡设计的重要依据。较陡的坡度和较高的坡高会增加边坡的不稳定因素,需要采取更严格的防护和加固措施。例如,在陡坡地段,可能需要采用挡土墙、抗滑桩等结构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存在山谷、山脊等不同地形单元。在山谷地段,可能存在积水问题,需要加强排水设计;在山脊地段,可能面临风力较大的情况,边坡防护要考虑防风蚀措施。
1.2岩土体性质
土质边坡的稳定性与土的类型、含水量、密实度等因素有关。如粘性土的抗剪强度较高,但在含水量较大时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砂性土透水性好,但抗剪强度相对较低。对于不同类型的土质边坡,要根据其特性选择合适的边坡坡度和防护形式。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取决于岩石的类型、结构面特征、风化程度等。例如,花岗岩等坚硬岩石的边坡稳定性相对较好,但如果存在大量节理裂隙,也容易发生崩塌;页岩等软岩的边坡则需要更多的加固措施。
1.3水文地质条件
山区降水丰富,且多集中在雨季。大量的降水会对路基边坡产生冲刷作用,导致边坡土体流失或岩体风化加剧。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降水特征,如年降水量、降水强度等,确定边坡的排水设施规模和防护形式。地下水的水位、流向和水质等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如果地下水水位较高,会使边坡土体处于饱水状态,降低其抗剪强度。因此,要通过地质勘察确定地下水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泄水孔、盲沟等。
2山区市政道路路基边坡设计方法
2.1边坡坡度确定
参考已有的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边坡坡度设计经验。收集周边山区市政道路或其他类似工程的边坡坡度数据,分析其在不同岩土体类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情况,选择合适的边坡坡度。例如,如果周边某一道路在类似的粉质粘土地质条件下采用了1:1.5的边坡坡度且稳定性良好,在新的工程设计中可以作为参考。根据岩土体的力学性质进行计算。对于土质边坡,可以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边坡的稳定性系数,通过调整边坡坡度,使稳定性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对于岩质边坡,可以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考虑岩石的自重、结构面的产状等因素,计算出保证边坡稳定的合理坡度。
2.2边坡防护形式选择
植被护坡适用于坡度较缓、土质较好的边坡。它具有成本低、生态效益好的优点。可以选择草皮护坡、灌草混植护坡等形式。草皮护坡施工简单,如狗牙根草皮适应性强,能快速覆盖边坡表面,起到防止雨水冲刷的作用;灌草混植护坡则在防护的同时还能增加边坡的景观效果,如紫穗槐与狗牙根草混植。对于坡度较陡、岩土体稳定性较差的边坡,需要采用工程防护形式。挡土墙是常用的工程防护结构之一。重力式挡土墙依靠自身重力维持稳定,适用于地基较好的地段;悬臂式挡土墙则适用于墙高较大且地基承载力较低的情况。在设计挡土墙时,要根据墙后填土的性质、墙顶荷载等因素确定挡土墙的尺寸、类型等参数。抗滑桩也是一种有效的工程防护措施。对于存在滑坡隐患的边坡,抗滑桩可以穿透潜在滑裂面深入到稳定的地层中,通过桩身的摩擦力和支撑力来阻止边坡的滑动。在设计抗滑桩时,要确定桩的直径、桩长、桩间距等参数,并且要考虑桩与周围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对于一些复杂的边坡,可以采用植被护坡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形式。例如,在挡土墙的墙顶和墙脚种植植被,既可以美化环境,又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在抗滑桩施工后,在桩间采用植被护坡,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2.3排水系统设计
地表排水主要通过设置截水沟、排水沟等设施来实现。截水沟设置在边坡顶部,用于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流入边坡体内。截水沟的断面尺寸要根据汇水面积、降雨强度等因素确定。排水沟设置在边坡底部或坡面上,用于将坡面的雨水排出。排水沟应具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排水顺畅。地下排水系统包括渗沟、泄水孔等。渗沟用于降低地下水位,将地下水引出边坡体外。渗沟可以根据地下水的流向和分布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如盲沟、管式渗沟等。泄水孔则是在岩质边坡中常用的排水设施,通过钻孔将岩体内的地下水排出,降低岩体内的孔隙水压力,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3山区市政道路路基边坡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
3.1工程概况
某山区市政道路工程,全长10km,道路沿线地形复杂,最大坡度达到30°,岩土体类型多样,包括粉质粘土、砂岩、页岩等,地下水位较高,且处于地震多发区,年降水量较大。
3.2边坡设计方案
3.2.1边坡坡度确定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对于粉质粘土边坡,采用1:1.5-1:2的边坡坡度;对于砂岩边坡,在节理裂隙不发育的情况下,采用1:0.5-1:1的坡度,节理裂隙发育时适当放缓坡度;对于页岩边坡,由于其稳定性较差,采用1:1-1:1.5的坡度。
3.2.2边坡防护形式
在坡度较缓的粉质粘土边坡采用灌草混植护坡,选择紫花苜蓿和黑麦草混植。在砂岩和页岩边坡的较陡地段,采用挡土墙与植被护坡相结合的方式。重力式挡土墙用于地基较好的砂岩边坡地段,墙高根据坡高和稳定性要求确定为2-3m,墙顶和墙脚种植爬山虎等藤蔓植物。对于页岩边坡,采用悬臂式挡土墙,墙高3-4m,墙间采用狗牙根草皮护坡。
3.2.3排水系统设计
在边坡顶部设置截水沟,截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5m,深0.5m,沟壁坡度1:1,根据汇水面积计算出截水沟的长度和间距。在边坡底部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底宽0.3m,深0.3m,纵向坡度为0.5%。在地下水位较高的页岩边坡地段设置渗沟,渗沟采用管式渗沟,管径0.3m,间距根据地下水位情况确定为5-10m。
结束语
山区市政道路路基边坡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影响因素。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边坡坡度确定方法、防护形式选择和排水系统设计。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可以看出,科学的路基边坡设计能够确保山区市政道路的正常运营,保障道路使用者和周边居民的安全,同时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支文超.某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边坡石方开挖技术研究[J].重庆建筑,2023,22(09):58-60+63.
[2]刘生涛.市政道路路基处理及边坡防护典型工程实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08):201-203+208+20.
[3]谭福官.山区市政道路路基边坡设计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3,(13):14-16.
[4]乔静,许江杰.某市政道路边坡支护设计实践及施工监测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0,(08):215-216.
[5]陈永刚.山区市政道路路基边坡设计与应用[J].福建交通科技,2020,(02):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