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PM 在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实践分析

作者

陈勇 黄宁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200

引言:在竞争激烈工业领域,设备高效稳定运行为企业维持生产、提升效益的主要因素。传统设备管理模式侧重于事后维修,存在响应滞后、成本高昂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TPM(全员生产维护)作为先进设备管理理念与方法,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控,致力于实现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除关注设备技术维护外,还注重工作人员技能提升与管理流程优化。深入研究TPM 在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实践,以便企业探索出更适合自身的设备管理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 TPM 内涵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员生产维护)作为一种以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设备管理模式,以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全员参与式管理体系,其内涵突破传统设备管理局限于维修部门的桎梏,构建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化维护网络。该模式将操作人员纳入设备日常管理主体,赋予其基础维护与异常感知职责,使设备状态监测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在技术层面,TPM 强调预测性维护与自主维护的协同,借助振动分析、油液监测等数字化工具捕捉早期故障信号,借助标准化作业程序固化设备操作规范,降低非计划停机风险。其核心价值在于依托组织变革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将设备管理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价值创造节点,最终实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动态平衡。

2 TPM 的核心要素

TPM 以自主维护为根基,赋予操作人员设备基础保养与微缺陷修复职责,将设备状态监测嵌入生产流程,实现故障隐患的早期识别与快速响应。专业维护依托振动分析、红外热成像等预测性技术,结合设备历史故障数据构建健康模型,推动维护策略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型。初期管理强调设备全生命周期规划,在采购阶段融入可维护性设计理念,降低后期运维复杂度,而持续改进机制凭借全员提案制度与跨部门改善小组,将设备管理痛点转化为技术革新与管理优化的突破口,形成设备可靠性、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的协同优化 Π0[1]

3 TPM 在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3.1 准备阶段:顶层设计与组织保障

TPM 在企业设备管理实践中的准备阶段,需以顶层设计锚定战略方向,由企业高层开展成立专项推进委员会,统筹生产、技术、财务等核心部门,明确各层级权责边界与协同机制,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的资源内耗。基于设备现状诊断数据,结合行业标杆与自身产能目标,制定差异化推进路线图,例如将关键瓶颈设备作为首批试点对象,量化 OEE 提升、故障率下降等指标构建可追踪节点。建立跨部门资源池,整合内部技术骨干与外部咨询机构力量,形成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知识共享平台,为自主维护、专业维护等支柱活动提供制度框架与能力支撑。

3.2 教育阶段:全员能力建设

针对操作人员开发设备结构原理可视化课程,结合 AR 技术模拟故障场景,强化其对微缺陷的感知与处置能力,为维修团队设计基于故障树的深度培训模块,对管理人员则开展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工作坊,培养其从经济视角制定维护策略的决策思维。鼓励工作人员将培训所学转化为现场实践,每月评选最佳改善案例并纳入知识库,形成培训、实践、反馈闭环,推动全员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新,为 TPM 落地提供持续能力动能。建立内部知识共享平台,鼓励员工上传维护心得、创新技巧,形成自下而上的知识流动,让全员能力建设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为 TPM 落地提供支持[2]。

3.3 实施阶段:分步推进八大支柱

在企业设备管理的 TPM 实践进程中,初期聚焦自主维护,引导员工掌握设备基础操作与简易故障处理,激发其主人翁意识。随后开展计划维护,依据设备运行规律制定科学维护计划,降低突发故障概率。质量维护同步推进,从设备层面保障产品品质稳定。技能培训支柱强化员工专业素养,提升其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初期管理确保新设备顺利导入,早期维护延长设备寿命。事务改善优化管理流程,环境维护营造安全整洁生产空间,八大支柱协同发力,推动企业设备管理迈向高效精准新高度。

3.4 巩固阶段:标准化与制度化

企业需将实施阶段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操作规范,例如编制设备点检、润滑、维修的标准化作业流程(SOP),并嵌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实时追溯。建立设备健康档案数据库,记录全生命周期维护数据,为故障预测和备件管理提供依据。制度化层面,制定TPM 绩效考核细则,将设备综合效率(OEE)、故障停机时间等指标纳入部门与个人 KPI,并与薪酬激励挂钩。此外,定期召开跨部门标准审查会议,结合新技术应用动态修订制度,保证体系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形成标准、执行、改进管理生态。还需建立标准化与制度化的动态优化机制,根据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以及实际运行中暴露的问题,及时对标准和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保证其贴合企业设备管理实际需求,推动 TPM 在巩固阶段持续发挥效能,为企业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3]。

3.5 提升阶段:持续改进与创新

企业可搭建数字化创新平台,整合设备运行数据、维护记录与故障案例库,借助 AI 算法挖掘潜在改进点,例如利用机器学习预测备件寿命,实现预防性维护向前瞻性维护跃迁。建立跨部门创新小组,鼓励操作工、维修工与工程师联合攻关,针对设备能耗高、换模时间长等痛点开展专项改善,如采用快速换模(SMED)技术将换模时间压缩。推行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对有效改进提案给予绩效加分、项目奖金等多元奖励,并将优秀案例纳入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形成可复用的标准化模块。将创新文化融入日常管理,企业可持续优化设备效能,还可培育工作人员自主改进意识,构建数据驱动、全员参与、持续迭代的设备管理生态,为智能制造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TPM(全员生产维护)在企业设备管理中成效显著,全员参与打破传统设备管理仅依赖专业维修人员的局限,提升工作人员对设备的责任感与维护技能,增强团队协作氛围。在设备性能方面,TPM 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保障生产连续性,TPM 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预防体系,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减少设备突发故障带来的损失,且 TPM 推行需企业高层坚定支持、全员长期坚持。未来,企业应持续优化 TPM 体系,结合数字化技术,提升设备管理精细化水平,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波文 . 设备生产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化策略 [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5,(02):53-55.

[2] 焦磊建,郭海涛,张鹏程,等. 设备管理对于企业运营成本控制的影响[J].煤化工,2024,52(S1):123-126.

[3] 于国军 . 企业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J]. 大众标准化,2024,(15):117-118+121.

作者简介:陈勇(1978 年7 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湖北武昌,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大专,单位:,研究方向:精益管理 T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