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闽台传统音乐对台统战话语权转化研究
苏芷晗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言
在数智时代的浪潮中,信息传播方式、社会互动模式以及文化交流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闽台传统音乐作为连接闽台两地人民情感的重要文化纽带,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的文化记忆,具有独特的符号价值。对台统战工作旨在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信任与认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话语权的转化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二、数智时代与闽台传统音乐的符号价值
(一)闽台传统音乐的符号内涵
闽台传统音乐包括闽南语歌曲、南音、歌仔戏、北管等多种形式,它们是闽台两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瑰宝。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闽台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符号内涵。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1]中说到:其旋律、节奏、歌词、乐器等元素都是特定文化意义的载体,承载着闽台人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习俗以及民族情感。例如南音的曲调古朴典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闽台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象征;歌仔戏的唱词通俗易懂反映了闽台人民的生活百态和喜怒哀乐,成为了连接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二)数智时代下闽台传统音乐符号价值的凸显
在数智时代,闽台传统音乐的符号价值更加凸显。数智技术使得闽台传统音乐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被保存和传播,避免了因时间流逝和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流失。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论》[2] 中指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同样承载着特定群体的文化意义与情感密码。闽台传统音乐中闽南语歌词的韵律、特定乐器的音色等,如同语言符号般构建起两岸同胞共通的意义世界。
三、闽台传统音乐驱动对台统战话语权转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闽台传统音乐在对台统战工作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通过举办闽台传统音乐交流活动、建立数字音乐库、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等方式推动了闽台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台统战话语权的转化。例如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闽台对渡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台湾音乐团体和爱好者的参与,增进了两岸同胞对闽台传统音乐的了解和认同。约翰・费斯克在《传播研究导论》[3] 中强调,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意义的生产与流通。这些线下交流活动为闽台传统音乐搭建了意义共享的场域让两岸参与者在共同的音乐体验中完成文化意义的互动与建构,使统战话语在潜移默化中被接受与认同。在此基础上,数智技术的应用也为闽台传统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些闽台传统音乐作品通过短视频平台、音乐 APP 等渠道广泛传播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例如一些台湾歌手翻唱的闽南语经典歌曲在大陆网络上走红引发了大陆民众对闽南语音乐的兴趣,促进了两岸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基于数字平台的传播实践印证了费斯克关于“大众文化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生产意义”的观点——两岸网民通过点赞、评论、二次创作等行为赋予闽台传统音乐新的时代意义,使统战话语突破单向传播的局限从而形成多元互动的意义网络。
(二)存在的问题
1. 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
目前在闽台传统音乐的传播中存在大量重复、相似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许多传播内容只是简单地将传统音乐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后进行传播,没有结合数智时代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深度加工和创新,难以吸引受众的持续关注.
2. 传播渠道单一
虽然数智技术提供了多种传播渠道,但在实际应用中闽台传统音乐的传播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少数几个新媒体平台,对于一些新兴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利用不够充分,导致传播效果受到限制。
四、数智时代闽台传统音乐驱动对台统战话语权转化的具体路径
(一)丰富传播内容,增强吸引力
1. 深入挖掘闽台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组织专业的音乐研究人员、文化学者等对闽台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研究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内涵融入到传播内容中使受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闽台文化。李泽厚在《美的历程》[4] 中指出,艺术的发展是“积淀”的过程,审美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历史文化的长期孕育。闽台传统音乐正是在数百年的历史交融中形成的“审美积淀”——南音的洞箫声里藏着唐宋雅乐的遗韵,歌仔戏的唱腔中凝结着闽南民间的生活智慧,这些深层的审美基因需要通过系统的内容挖掘得以呈现。例如可以围绕南音的历史渊源制作系列纪录片,在传播南音音乐的同时讲述其与闽台两地历史发展的紧密联系,让受众感知传统音乐中“积淀”的文化血脉。
2. 推动闽台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融合创新
鼓励音乐创作者将闽台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影视、游戏等元素相结合,创作具有时代特色和吸引力的新作品。《美的历程》强调艺术既要“继承”又需“突破”,审美传统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中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当歌仔戏的曲调与电子合成器相遇,当北管的锣鼓点融入说唱节奏,这种融合并非对传统的消解而是让古老的审美基因在当代语境中完成“新的积淀”。例如可以将歌仔戏的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或者将闽台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游戏的背景音乐中来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使他们在熟悉的艺术形式中触摸传统音乐的审
美内核。
(二)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
1.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
积极利用抖音、快手、B 站、小红书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各类音乐APP、在线直播平台等进行闽台传统音乐的传播。王宁在《文化研究导论》[5]中提及:文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是文化影响力拓展的关键,新兴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场域。这些平台用户数量庞大、互动性强,能够快速扩大闽台传统音乐的传播范围。例如可以在抖音上发起闽台传统音乐挑战赛来鼓励用户参与创作和传播相关的短视频,让闽台传统音乐在多元互动的传播场域中获得更广泛的关注。
2. 搭建专门的闽台传统音乐数字平台
建立集音乐欣赏、学习、交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专门数字平台,整合闽台两地的传统音乐资源,为两岸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交流互动空间。平台可以设置在线音乐厅、音乐课程、音乐人社区等板块,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一做法与《文化研究导论》中强调的“构建专属文化传播空间以促进文化深度交流”的观点相契合,通过专门平台的搭建能够为闽台传统音乐的精准传播和深度互动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论
闽台传统音乐作为闽台两地共同的文化财富在数智时代具有驱动对台统战话语权转化的巨大潜力。通过深入挖掘其符号价值,针对当前存在的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渠道单一、受众互动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采取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强化受众互动、培养专业人才等具体路径,能够有效推动闽台传统音乐在对台统战话语权转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数智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闽台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增进两岸同胞对闽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对台统战话语权的影响力和实效性,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 文化的生与死 [M]. 上海人民出版 ,2013.
[2] 爱德华・萨丕尔 . 语言论 [M]. 商务印书馆 ,2011.
[3] 约翰・费斯克. 传播研究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4] 李泽厚 . 美的历程[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 王宁 . 文化研究导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基金项目:省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课题“数智时代省对台统战工作话语权表达和叙事体系创新研究”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苏芷晗,女,音乐学专业的 22 年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文化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