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融合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蒋云春 乔垒

云阳县南溪镇水市小学

前言:

在传统小学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是两门完整割裂和独立的课程体系,无法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基于此情况,亟须打破单一课程壁垒,通过科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的融合课程体系,以有效整合多领域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教育价值。

1 梳理知识脉络,构建融合教学内容框架

教师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融合教学时,可以遵循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视角构建融合教学框架[1]。通过两者的融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展开以“情绪管理与健康习惯”为主题的融合教学实践时,精心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情绪小卫士养成记”的课程内容。教学伊始,教师先将《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引入课堂,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绘本共读,促使学生在观察不同颜色情绪小怪兽的形象时,促使学生逐渐了解快乐、难过、愤怒等情绪。又通过“情绪猜猜猜”小游戏,在小组学生正确说出毛绒玩具的情绪,并准确模仿出相应情绪,以此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情绪的了解。随后,教师将情绪与病菌入侵有效联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病后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消灭病菌,进而自然而然引出勤洗手的话题。

2 创设生活情境,设计跨领域教学主题

情境教学能够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融合教学提供重要载体,通过将心理健康与卫生知识自然融入真实生活场景中,既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健康生活技能,同时,还有利于培育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2]。例如,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以“健康小卫士的一天”为主题融合教学,在将学生合理分组以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逐渐加深对心理健康和卫生知识的理解。通过多媒体设备看到了清晨起床的动态画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表演出正确的起床后行为,有的学生模仿洗漱、有的学生模仿整理床铺。 随后,多媒体设备又播放上学路上的情境,当牛奶不小心撒到衣服上,应该怎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面对烦心事时又应该如何调节坏情绪。通过一系列情景模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卫生知识,也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处理情绪的秘诀。

3 运用案例教学,实现知识与心理的联动

小学阶段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卫生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健康习惯[3]。同时,还有利于培育学生面对健康问题时的心理调节能力,实现学生知识与心理的有效联动。例如,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展开“流感季的烦恼”为主题的融合教学实践时,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系列数据,学生通过动态统计表直观地看到,因为流感的缘故班级有很多人请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流感传播的途径,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学会正确洗手及佩戴口罩等相关卫生知识。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同学们,当你因隔离无法上学,无法与你的好朋友一起玩耍时,你的心情会如何?”以此引出学生难过、沮丧及焦虑等情绪。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管理情绪,通过教授学生一些宣泄情绪的技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的有机联动。

4 开展体验活动,强化身心协同实践感知

为了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筑牢身心健康发展的根基,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进行融合教学[4]。通过将营养知识、卫生习惯养成以及情绪管理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针对学生设计个性化的体验活动,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体验身心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培育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生活习惯与心态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运动小达人的健康挑战”主题融合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运动前后人体生理变化的科普视频。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好处,并且引导学生了解运动后的一些健康小知识,如及时补充水分或者适当进行拉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入心理素质对于运动的影响,促使学生了解过度紧张会致使动作变形,心情愉悦能够让运动更好地进行。紧接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运动实践,以显著提升学生身心协同发展实践认知。

5 借助信息技术,创新融合教学呈现形式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的深度融合,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借助动画、AI 互动等形式,进而有效打破传统教学局限。通过创新融合教学呈现形式,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象化,实现双重教学的协同育人目标。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应对考试压力与科学用眼”为主题的融合教学活动,将 AI 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向学生直观地模拟考前因用眼过度,进而导致视力下降的情景,甚至出现焦躁情绪的场景,既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随后,教师又借助3D 动画向学生趣味性地演示,眼球结构以及近视形成的动态化原理,通过这些科普知识的讲解,以提升学生的安全用眼意识[5]。与此同时,通过向学生介绍科学用眼卫生知识,及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对压力,在助力学生掌握用眼卫生知识时,还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应对压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健康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实践有机融合,既助力学生充分掌握健康知识,还有效培育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但是,在两者融合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该持续探究融合教学策略,助力小学健康教育质量稳步。

参考文献:

[1]张丽芳.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3):137-139.

[2]陈蓉.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5,(06):21-23.

[3]杨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路径探析[J].品位·经典,2025,(03):97-99.

[4]芮梦霞,孙俊丽.基于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内在特质及路径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6):66- .

[5]彭鹏,鲍文慧.南京市域 2023 年 201 所中小学卫生与健康教育现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0(1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