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幼儿本位”的幼儿园室内运动空间的科学布设及材料投放

作者

宣丽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潞城幼儿园

幼儿园室内运动空间乃是幼儿开展体育活动的关键场所,科学且合理的空间布置以及材料投放,对于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大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理念持续发展,“幼儿本位”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部分幼儿园室内运动空间布置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空间布局不太合理,运动材料投放欠缺科学性,难以契合幼儿运动发展需求。鉴于此,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兴趣需求来探索室内运动空间布置及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水平意义重大。

一、室内运动空间布设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室内运动空间的布设要秉持以幼儿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全面充分地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运动发展规律,适宜的运动空间布设需契合幼儿身体机能、心理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发展的需求,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体验机会,空间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空间尺度要与幼儿的身高体型相适配,地面铺装材料应有一定弹性,墙面采用防撞软包材质,运动设施的高度、间距以及摆放位置要充分考量幼儿的活动范围,以此保证幼儿可独立完成基本动作,空间布局要预留出充足的活动区域,防止设施设备过度密集,运动材料要丰富且多样,方便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室内运动空间布设还应注重环境的开放性与趣味性,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运动空间的功能分区要明确且清晰,不同区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要保障各区域相对独立,又要注意整体协调[1]。

二、室内运动空间的科学布设策略

(一)运动区域的合理划分与规划

室内运动空间的区域划分需要依据幼儿运动发展的需求来开展,要按照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运动特点去设置相应的功能区,基础运动区会配备软垫、平衡木、爬网等各类基本运动设施,以此供幼儿练习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技能,投掷运动区设有投掷靶、投球架、投掷垫等器材,用于幼儿练习各种投掷动作。平衡运动区布置了不同高度和难度的平衡木、平衡台阶、平衡跷跷板等设施,帮助幼儿锻炼平衡能力,球类运动区配备了各种球类以及投掷接球器材,供幼儿进行球类运动,体能锻炼区安排了软梯、爬梯、攀爬架等设施,让幼儿进行体能训练,每个功能区之间会预留 1.5 米至 2 米的缓冲带,来避免活动产生干扰。

(二)室内运动空间的灵活设计

室内运动空间设计要呈现出灵活性以及可变性,以此契合幼儿多样化的运动需求,空间布局方面采用可移动式隔断,可依照活动的需求灵活地调整区域大小,运动设施选用组合式结构,可以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运动发展水平来进行组合变化,地面铺设可拆卸式拼接地胶,方便及时进行更换或者调整。设置活动式收纳柜,利于运动器材的存放以及调换,墙面预留可拆卸式挂钩与固定装置,方便悬挂绳网、攀爬架等运动设施,空间顶部安装滑轮轨道,可悬挂吊环、秋千等运动器械,运动区域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按照活动需求进行重组,设置多功能活动区,可根据需要转变为不同运动项目场地[2]。

(三)运动空间的多功能整合

室内运动空间需重视功能的整合以及融合,以此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把不同种类的运动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攀爬架下方设置钻爬洞,这样能用于攀爬又能进行钻爬,平衡木与软垫相结合,可开展平衡练习还可以当作跳跃落地区,球类活动区配备可折叠式球门,平常的时候可作为投掷靶来使用。运动器材采用多功能组合设计,像软体积木能用来搭建运动场景,还可以当作体操垫使用,墙面装饰可美化环境,还可以作为运动靶标,地面图案能用于体育游戏,又能当作定位标识,收纳柜能存放器材,又能作为活动隔断,运动区域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置不同难度的活动内容,同一设施可供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使用。区域设置注重动静结合,在活动的间隙为幼儿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空间功能的整合要全面考虑幼儿的活动规律,保证各项功能之间和谐统一。

(四)运动环境的趣味性创设

运动环境创设需融入趣味性元素,以此提高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墙面装饰可采用卡通形象以及色彩图案,营造出活泼愉悦的氛围,地面图案设计可融入游戏元素,像是动物足迹、数字跳格等,运动器材选用造型新颖且色彩明快的产品,比如动物造型的平衡木、带有卡通图案的软垫等。设置趣味运动项目,像趣味投掷靶、趣味钻爬洞等,布置互动式运动设施,例如响铃投掷靶、声光互动跑道等,运动区域设置主题情境,如“丛林探险”“海洋世界”等,以此提高环境的故事性,运动材料选用幼儿喜欢的玩具形式,比如毛绒球、卡通沙包等,运动设施设计要融入游戏元素,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运动乐趣。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避免过度装饰,保证环境的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统一[3]。

三、室内运动材料的科学投放方法

(一)运动材料的选择与配置

室内运动材料的挑选应当以幼儿发展的需求作为导向,着重关注材料的适用性以及多样性,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不同规格的球类器材,对于小班幼儿而言,选用直径在 15 厘米至 20 厘米之间的轻质球,中班幼儿则选用直径为 20 厘米至 25 厘米的中等重量球,大班幼儿选用直径 25 厘米至 30 厘米的标准球。平衡类器材要选择不同难度等级的,像宽窄不一样的平衡木、高低不同的跷跷板等,投掷类材料选用轻巧且耐用的沙包、豆袋、软式标枪等,爬行类器材配备软质爬行垫、爬行隧道、攀爬网等,跳跃类材料选用软质跳高架、跳远垫、跳绳等,运动材料要保证耐用性与安全性,选用环保无毒、不容易破损的材质。材料的数量要足够,保证每名幼儿都有练习的机会,材料配置要注重系统性,形成循序渐进的练习体系。

(二)材料投放的动态调整

运动材料的投放应当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兴趣变化来实施动态调整,要定期对幼儿使用材料的状况展开观察并做好记录,以此了解材料的使用频率以及效果,依据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情形,适时增添有新挑战性的材料,针对使用率较低的材料给予更换或者改进,保持材料的新鲜感与吸引力。需根据季节特点对材料类型作出调整,比如在春秋季节增添户外材料,在冬夏季节增添室内材料,同时结合主题活动更换相应的材料,丰富运动内容,材料投放要维持适度,防止出现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及时对破损材料进行补充或者更换,保证材料处于完好状态,材料调整应循序渐进,避免出现突然性变化,在投放新材料时要进行示范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依据幼儿的反馈及时调整材料投放策略,优化材料的使用效果。

(三)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设计

运动材料的投放应当呈现出层次性,以此契合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对于同一类型的材料,要提供不同难度等级,让幼儿可依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例如投掷靶设置不同的距离,平衡木设置不一样的高度,攀爬架设置不同难度的路线,材料摆放的位置应方便幼儿取用,在低龄幼儿区,材料放置在容易拿到的地方,而在高龄幼儿区,材料的存放位置可以适当提高。材料的使用说明采用图示的方式,以此帮助幼儿理解使用方法,材料投放区域设置清晰的标识,方便幼儿识别,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划分材料使用区域,保障材料使用的安全,运动材料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练习,材料投放要预留发展空间,激发幼儿的挑战欲望,同时注重材料之间的衔接性,形成完整的练习体系[4]。

(四)材料投放的创新性开发

运动材料的投放需要着重关注创新性的开发,以此来拓展材料的使用价值,对于现有的材料要进行改造与升级,像是在平衡木上增添软垫,以此提升安全性,把生活中的材料转变为运动器材,比如利用纸箱制作钻爬洞,借助矿泉水瓶制作保龄球,开发多功能组合材料,像软体积木能用来搭建障碍,又可当作跳跃垫。创新材料的使用方法,针对同一材料探索不同的玩法,例如呼啦圈可以转动,又可用于钻爬跳跃,开发趣味性材料,如声光互动投掷靶、音乐平衡木等,利用环保材料制作运动器具,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鼓励幼儿参与材料改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材料开发要保证安全性与实用性,避免过度创新,创新材料要契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方便操作使用。

四、结语

以“幼儿本位”理念来进行幼儿园室内运动空间的布设以及材料投放,要从幼儿发展需求着手,全面考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运动规律,借助科学规划运动区域、灵活设计空间布局、合理投放运动材料等方式,为幼儿营造丰富多样的运动环境,在实践探索里,需重视运动空间的多功能性与趣味性,关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与创新性,持续优化室内运动环境。如此方能切实发挥室内运动空间的育人功能,推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娟 . 幼儿园高质量室内运动环境的创设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06):93-96.

[2] 钱锦 . 幼儿园室内运动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34):80-82.

[3] 戈林林 . 从空间到路线 : 幼儿园室内循环运动项目的开发 [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09):109-111.

[4] 陈 华 . 幼 儿 园 室 内 运 动 游 戏 的 实 践 研 究 [J]. 儿 童 绘本 ,2022,(1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