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探索
朱晓康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茶布朗镇小学 615899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明确提出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如“ 仁爱孝悌” 的伦理准则、“ 诚实守信” 的处世之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家国情怀,与课程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与可行性二者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基于内在价值契合的必然选择。
(一)价值契合: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支撑。课程中“ 个人品德” 教育可与“ 修身自省” “ 君子人格” 等思想对接;“ 家庭美德” 教育可与“ 孝亲敬老” “ 家和万事兴” 等理念融合;“ 社会公德” 教育可与“ 仁者爱人” “ 扶危济困” 等精神呼应;“ 爱国教育” 可与“ 天下为公” “ 精忠报国” 的情怀共鸣。这种融合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规范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增强其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目标同向:共筑立德树人之基
两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始终以“ 教人以伦、育人以德” 为核心,强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实质上是将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时代的育人要求相结合,共同夯实学生的人生根基。
三、 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践层面,融合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和误区。
(一)融合表层化:“ 故事化” 倾向
融入方式多为讲述传统故事或诵读经典名句,但对故事背后的价值内涵、哲学理念挖掘不够,未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现代性思考和价值辨析,导致“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二)内容碎片化:“ 点缀式” 融合
传统文化的引入缺乏系统规划,往往根据教师个人喜好或教材某一点内容随机、零散地进行,未能与课程单元主题形成有机整体,显得突兀且效果有限。
(三)形式单一化:“ 灌输式” 教学
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设计丰富的体验、探究、实践等活动,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其真正的兴趣和情感共鸣,甚至可能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
(四)与现代生活脱节:“ 历史化” 解读
将传统文化仅仅作为历史知识来传授,未能建立其与当代社会、儿童现实生活的有效链接,学生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生命力,认为其是“ 过时的东西” 。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构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构建了“ 四位一体” 的系统化融合路径(一)内容整合路径:系统性挖掘与主题化对接
深入挖掘教材:系统梳理教材中各学段、各单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显性与隐性连结点,形成“ 文化融入点地图” 。
主题化单元设计:以单元为核心,围绕“ 诚信” “ 友爱” “ 责任” “ 爱国” 等大主题,整合相关的经典、故事、人物、礼仪等内容,形成主题教学模块,实现深度而非碎片的融合。例如,在“ 我们的国土” 单元,可融入“ 家国一体” “ 山川河流” 的文化观念和古诗词。
(二)教学创新路径:体验式学习与现代化转化
创设情境,体验感悟: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如模拟古代乡射礼、谦让情境)、民俗活动体验(如包粽子、写家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项目化学习,探究思辨:设计驱动性问题,如“ 如何用古人的智慧解决今天的班级矛盾?”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网络时代如何践行?”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创造性转化。
数字技术赋能:运用AR、VR 等技术,让传统场景“ 复活” ;利用动画、微课等手段,生动呈现文化内涵,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评价引导路径:过程性关注与表现性评价
重过程轻结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辨析和行为改变,而非仅仅记忆了多少知识。
创新评价方式:采用诵读展示、礼仪演示、社会实践报告、公益项目设计等表现性任务作为评价依据,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
(四)资源建设路径:立体化开发与协同化育人
开发校本资源包:集合学校之力,开发包含课件、案例、视频、读本在内的传统文化融合资源包,为教师提供有力支持。
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壁垒。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进校园;鼓励家长参与亲子共读经典、传统家风建设等活动;利用博物馆、文化遗址等社会资源开展研学实践,形成育人合力。
五、 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项意义深远且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简单的“ 拿来主义” 和生硬的“ 拼接” 无法实现其育人效能。我们必须坚持“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原则,通过系统化的内容整合、体验式的教学创新、科学化的评价引导和立体化的资源建设,探索出一条有机、深度、有效的融合路径。唯有如此,才能让沉睡在典籍中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儿童的道德生命中焕发活力,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品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培养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精神、既有民族情怀又有世界眼光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卢金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路径 [J]. 求知导刊, 2025, (25): 119-121. DOI:10.14161/j.cnki.qzdk.2025.25.027.
[2]陈泽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路径探究[C]//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2025 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智慧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下册).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 93-94.DOI:10.26914/c.cnkihy.2025.037786.
[3]宋金红,吴京伟,李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与效能 [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5, (08):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