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行为分析与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孙俊
常州大学 江苏常州 213164
引言:驾驶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像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违规变道这些不当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现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这让通过多源数据准确分析驾驶行为、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变成了可能。在这样的情况里,研究驾驶行为分析的核心方向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对于解决传统管理遇到的难题、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汽车驾驶行为分析的核心方向
(一)驾驶行为模式识别与风险评估
驾驶行为模式识别与风险评估乃是汽车驾驶安全分析的基础环节,其根本目标在于从复杂的驾驶数据中提炼规律、预判隐患,为后续安全干预提供核心依据。该方向开展工作时,需先借助传感器采集驾驶员的操作数据,诸如方向盘转动角度、油门与刹车踏板力度、换挡频率等;再结合车辆行驶状态参数,例如车速变化、跟车距离、车道偏离幅度等,构建多维度的行为特征库。系统会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特征数据予以分类,区分出平稳驾驶、急加速、急刹车、连续变道等典型模式,进而建立风险评估模型[1]。模型会依据不同行为模式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赋予相应的风险权重——譬如急刹车行为在高速行驶场景下的风险权重,明显高于低速拥堵场景。在实际应用中,若系统识别到驾驶员连续出现高频急加速与近距离跟车行为,即可判定当前驾驶状态处于高风险等级。此时系统会及时向驾驶员发出预警,同时将风险信息同步至车辆管理平台,为后续的安全干预提供支撑,故而能有效降低行车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多源数据融合与实时监测
多源数据融合与实时监测是保障驾驶行为分析准确性与时效性的关键,它的核心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维度信息的协同解读。这个方向涉及的数据来源有三类:第一类是车载硬件数据,包括CAN 总线传输的发动机工况、制动系统状态,还有摄像头捕捉的驾驶员面部表情、道路环境图像;第二类是环境感知数据,比如毫米波雷达探测的周边车辆位置、激光雷达生成的三维道路模型,以及气象传感器采集的降雨、能见度信息;第三类是驾驶员生理数据,比如心率监测仪记录的心率变化、手环采集的血氧饱和度等。在数据融合过程中,需要通过算法对不同格式、不同精度的数据进行校准与关联。例如把摄像头捕捉的“ 驾驶员闭眼” 图像和心率数据中的“ 心率骤降” 信号结合起来,能更精准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避免单一数据造成的误判。实时监测要求系统具备低延迟处理能力,通常会通过边缘计算技术把数据处理环节前置,减少云端传输耗时,确保在100 毫秒内完成数据分析与结果输出。
(三)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关联性
开展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关联性分析,根本目的是找出事故发生的核心原因,然后为制定事故预防策略提供扎实依据。它的核心逻辑是围绕回溯性分析展开,通过这种方式构建“ 行为-事故” 的因果链条[2]。这个研究方向要收集多维度的历史交通事故数据,具体包括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事故现场勘查报告,还有事故发生前30 分钟内的驾驶行为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搭建关联分析数据库。在分析过程中,要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归因。例如,对比事故组和非事故组驾驶员的行为差异后发现,“ 未保持安全车距” 这种行为在追尾事故里出现的概率,是正常驾驶场景的8 倍;“ 酒驾” 行为和夜间事故的关联性更是高达 72‰
二、汽车驾驶安全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一)技术赋能,从单点感知到全域智联的动态防控体系
在汽车驾驶安全管理模式创新进程中,技术赋能乃是核心驱动力,其根本目标在于打破传统单点感知的局限性,构建全域智联的动态防控体系,实现对驾驶风险的全方位、前瞻性管控。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大多依赖单一设备开展监测,譬如仅通过车载摄像头捕捉驾驶员行为,或是仅依靠雷达探测周边车辆状态[3]。这种单一化监测方式极易形成数据孤岛,根本无法全面掌握驾驶场景中各类风险要素,导致风险预警存在明显滞后性。而在技术赋能的支撑下,通过整合车载传感器、路侧设备、云端平台与移动终端,可实现多维度数据的实时交互与协同分析:车载传感器负责采集车辆工况、驾驶员操作及车内环境数据;路侧设备专注捕捉道路通行状况、交通信号变化及周边障碍物信息;云端平台对海量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并生成精准的风险评估结果;移动终端则将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驾驶员与管理方,确保信息传递无延迟。以实际场景为例,当系统通过车载传感器监测到驾驶员出现疲劳驾驶迹象,同时路侧设备反馈前方路段存在拥堵情况时,云端平台能快速判定当前驾驶状态存在高碰撞风险。随即通过车载终端向驾驶员发出语音预警,同时推送减速建议至车辆控制系统;若驾驶员未能及时响应预警,管理方可通过移动终端远程介入提醒,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故而这种全域智联模式显著提升了驾驶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二)制度重构,从经验判定到数据驱动的责任认定机制
在汽车驾驶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办法里,制度重构的核心是打破传统经验判定的限制,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责任认定机制。传统的责任认定大多靠交警到现场查看、当事人说明情况和证人作证。这种方式很容易受主观经验、记忆不准等因素影响,很难准确还原事故的整个情况,甚至可能出现责任划分不对的问题,完全满足不了复杂交通场景下的认定需求。而数据驱动的责任认定机制,依靠的是全域智联体系收集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事故发生前车辆的行驶路线、车速变化、刹车和油门的操作记录,还有驾驶员的生理状态数据,也包括路侧设备捕捉到的道路环境和交通信号信息。用算法对这些客观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就能准确回查事故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关键环节。比如某一起交通事故,传统经验判定可能因为双方当事人各说各的道理而没办法推进;但在数据驱动的模式下,调出车载终端存储的刹车踏板力度变化曲线、事故前30 秒的车道偏离数据,再结合路侧摄像头记录的碰撞瞬间画面,就能清楚判断哪一方有超速、违规变道等行为,这样就能明确谁该承担责任。
(三)生态协同,从孤立服务到开放共享的安全治理生态
在汽车驾驶安全管理模式创新路径中,生态协同的关键是打破各主体间的服务壁垒,构建从孤立服务转向开放共享的安全治理生态。传统驾驶安全管理里,车企、交通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维修机构等主体大多处于独立运作状态。车企只负责车辆生产与基础安全功能提供,交管部门专注于路面执法与事故处理,保险公司依据有限的事故数据制定保费标准。各主体间数据不互通、资源不共享,从根本上无法形成安全管理合力,导致部分安全隐患因为信息断层难以被及时发现与干预。而开放共享的安全治理生态,强调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把各主体掌握的关键信息整合并互通。车企能提供车辆故障预警数据,帮维修机构提前排查安全隐患;交管部门还能共享道路拥堵和事故高发路段的信息,为车企优化车辆导航及安全提示功能提供支撑;保险公司则可以根据驾驶员的日常驾驶行为数据,制定更精准的差异化保费方案,激励驾驶员养成安全驾驶习惯。
结论:汽车驾驶行为分析和安全管理模式创新,是让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从“ 被动应对” 变成“ 主动预防” 的关键。驾驶行为分析能给安全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还能说清风险来自哪里、和哪些因素有关联。而靠技术帮忙、重新制定制度、各方一起配合的创新路径,会把分析得出的结果变成能实际执行的管理办法,形成“ 识别风险—防控风险—治理问题”的完整流程。
参考文献:
[1]李凤印.汽车安全技术感知与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关系分析[J].时代汽车,2024,(14):185-187.
[2]黄英超.智能网联汽车对驾驶员行为和驾驶技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汽车市场,2024,(03):81-82.
[3]董立平.汽车驾驶安全隐患预防与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