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占江华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万里中学 江西九江 332600
引言
随着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化,传统单课时“ 见点不见面” 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弊端: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为孤立的“ 点” ,难以形成结构化认知,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迁移应用能力。单元整体教学以教材自然单元或主题模块为基本单位,通过整体分析教学内容、系统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知识关联中理解本质、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思维,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为提升教学实效提供参考。
1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现存问题
1.1 教学目标缺乏整体性,知识与素养割裂
当前单元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沿用“ 课时目标叠加” 的方式制定单元目标,将重点放在“ 掌握某个公式” “ 会解某类题目” 等知识技能层面,忽视单元内知识的关联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培养。例如,在“ 一元二次方程” 单元中,仅分别设定“ 理解定义” “ 掌握解法” “ 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独立目标,未明确“ 方程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迁移应用” 这一核心素养目标,导致学生虽能熟练解题,却难以理解“ 为何学方程” “ 方程与函数、不等式的联系” ,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脱节。
1.2 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内在逻辑整合
教材单元虽为自然的知识模块,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按“ 课时顺序”逐节讲解,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拆分为孤立的知识点。以“ 图形的相似” 单元为例,教师按“ 相似多边形定义—相似三角形判定—相似三角形性质—应用” 的顺序教学,各环节独立推进,未引导学生发现“ 定义与判定的逻辑关系” “ 性质与判定的互逆性” ,导致学生虽记住了判定定理,却无法理解“ 为何这些条件能判定相似” ,更难以将相似知识与全等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结构化认知。
1.3 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深度探究
多数单元教学活动仍以“ 教师讲解+例题训练” 为主,即使设计了小组活动,也多停留在“ 讨论解题步骤” “ 核对答案” 等浅层次互动,缺乏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探究任务。学生对函数本质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1.4 评价方式固化,忽视过程性发展
单元评价仍以“ 单元测试” 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公式、定理的记忆和解题技能的熟练程度,缺乏对学生知识结构构建、思维方法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评价。例如,在“ 统计与概率” 单元中,仅通过计算题考查学生对平均数、方差的计算能力,而忽视对“ 数据收集的合理性”“ 统计结果的解释” 等素养层面的评价,导致学生虽能算出数值,却不会用统计思维分析现实问题,背离了单元教学的育人目标。
2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重构单元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与素养的融合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单元目标分为“ 知识网络构建” “ 思维方法形成” “ 问题解决应用” 三个层次,明确各课时目标在单元整体中的定位。例如,“ 一元二次方程” 单元可设定整体目标:通过探究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理解“ 降次” 的转化思想,建立方程与函数、不等式的联系,能运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分解课时目标:第一课时聚焦“ 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 ,渗透建模思想;第二至四课时在学习解法时,突出“ 降次” 转化(如配方法转化为完全平方形式)与各解法的关联;最后一课时通过综合应用,引导学生比较方程与函数在解决同类问题时的异同。各课时目标既独立又关联,共同指向“ 发展代数推理与模型思想”的核心素养。
2.2 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凸显知识的内在逻辑
深入分析单元内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因果关系、从属关系、类比关系),打破课时界限,对内容进行重组或补充,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以“ 图形的相似” 单元为例,可按“ 概念形成—性质探究—判定构建—关联拓展”的逻辑重组内容:先通过“ 全等与相似的类比” 引入相似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 相似是全等的推广” ;再结合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探究“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关系” ,归纳性质;在学习判定定理时,引导学生思考“ 全等判定与相似判定的联系” (如SSS 全等对应SSS 相似),理解判定定理的合理性;最后补充“ 相似与位似的关系” “ 相似在测量中的应用” 等内容,构建“ 概念—性质—判定—应用—关联” 的知识体系。
2.3 设计递进式探究活动,促进思维深度发展
围绕单元核心问题,设计“ 感知—探究—迁移” 的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本质。以“ 一次函数” 单元为例,可设计三级活动:第一阶段“ 情境感知” ,呈现“ 出租车计费” “ 弹簧长度与所挂物体质量关系” 等实例,让学生观察变量变化规律,初步感知“ 均匀变化”的特征;第二阶段“ 深度探究” ,让学生分组用不同取值画出y=kx、y=kx+b的图像,通过对比讨论“ k 和 b 对图像的影响” “ 为何图像是直线” ,结合代数推理(如取两点证明斜率恒定)理解函数本质;第三阶段“ 迁移应用” ,给出“ 某商店销售利润与销量的函数关系” ,让学生通过分析函数图像制定销售策略,将函数知识与优化思想结合。
2.4 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素养发展过程
构建“ 过程 + 结果” “ 个体 + 群体” 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可通过“ 课堂观察记录表” 记录学生在知识关联图绘制、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发现相似与全等的联系);阶段性评价采用“ 项目任务” (如“ 用相似知识测量教学楼高度” ),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终结性评价增设“ 思维过程展示” 环节,让学生阐述解题时的思路转化(如“ 为何选择用方程而非算术方法” )。
结束语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在于“ 整体观” ——不仅是知识的整合,更是思维方法、素养目标的系统培育。唯有如此,单元整体教学才能真正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帮助学生从“ 学会数学” 走向“ 会学数学”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计强.论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5):89-91.
[2]王素梅,张茜.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3(12):64-66.
[3]陈彬彬.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