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高中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

陈思晓 童奕鹏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高一(10)班 福建省泉州市 362500

前言:

提升作文能力本质上是思维与表达的双重修炼。从以往的写作经验来看,高分作文普遍具备三个特征:论点新颖且能关联现实,论据鲜活且具时代性,论证逻辑严密且富有思辨。但现实写作过程中,高中生也常常常面临“无米下锅”的素材困境、“千篇一律”的结构陷阱,所以,探寻更加优质的写作方法迫在眉睫。

一、用“问题链”拆解生活现象,让作文有深度

以前写议论文,总是用“爱迪生发明电灯”“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些老生常谈的例子,老师批注时总会写“论据太空洞,没有联系现实”,直到参加“现象观察—问题链”课堂活动,才发现身边的小事中蕴藏着无数的议题[1]。

一次课上,老师出示了一张照片,地铁站内,年轻人低头刷手机快速通过闸机,旁边老人对着扫码机手忙脚乱,老师问到第一个问题:“老人为啥不会用,是技术太复杂,还是没顾及老人的需求?”有人觉得“老人记性差”,有人则说“也许界面字体太小”,老师又问,“要是医院挂号全部变成线上预约,那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怎么办?”这下子思路被打开了,有人想起了自己陪长辈看病的经历,“上次带奶奶去看病,她不会用手机预约,在窗口排了半个小时队,最后还是我帮她弄好”。

后来写“科技与人文”主题作文时,就用上了这个观察:技术进步不是“年轻人专属的狂欢”,要留出“慢车道”,银行有人工窗口,医院有线下引导员,这些细节都是“科技向善”的温度,从具体现象入手写,论点离生活近一点,说教味淡一点。

二、把物理公式、生物规律变成作文的“新武器”

以前觉得写作文的素材只能从语文书或者新闻上找,后来老师带我们玩个“跨学科素材迁移”的游戏,才意识到物理、生物甚至历史的知识都可以变成作文的闪光点。

有一次讲“坚持与变通”,老师举了个物理课上的例子“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外力时,就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有个同学马上联想到,“坚持就像是物体保持原来的样子,但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外力),变通就是调整方向的能力。”后来写企业转型的案例,有个同学把“柯达固守胶卷被数码淘汰”和“富士通过技术变通开发化妆品”放在一起,写道:“柯达就像是一辆在固定轨道上行驶的火车,而富士就像是一辆遇到山体滑坡,及时换了一条路的车。”

最有趣的就是生物课上的“共生关系”,老师讲到珊瑚和藻类互相提供养分的时候,有个同学突然说:“这不就像国际合作嘛,像‘一带一路’,中国给别的国家提供基建技术,别的国家给中国提供资源,大家都能发展。”后来写“合作共赢”的时候,这个例子就被我用到了作文里:“珊瑚给藻类遮风挡雨,藻类给珊瑚制造氧气,真正的合作从来不是‘谁占便宜’,而是‘缺了谁都不行’。”这种跨

学科的联想,让素材又新又有力。

三、从“写完拉倒”到“越改越有劲”的写作蜕变

很多学生交作文都是抱着“写完就完事了”的心态,知道老师说“必须改三遍”才明白好文章是“磨”出来的[2]。

第一遍叫“自查漏洞”,写完初稿老师发下来,让我们用红笔圈出“论点模糊”“论据跑题”“语言啰嗦”的地方,有个同学写“创新要敢冒风险”,举了“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这个例子,没写明“这算啥冒险”,自查时他写“哥白尼顶着教会压力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才是冒险,我就是没说清楚”。

第二遍是“同伴互评”,小组交换作文,有同学给另一篇提建议:“你写‘坚持就是胜利’,可你举的‘愚公移山’例子有点老,能不能换个‘华为被制裁后自主研发芯片’”。

第二遍是“老师评改”,老师的点评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教我们“怎么改”。老师会针对共性问题,采用“病文修改”的形式来展示,例如有同学写“创新需要积累”,例子是“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但原文是“屠呦呦翻阅大量医书,发现青蒿素,所以创新需要积累”,老师改成“屠呦呦团队翻阅 2000 多份医书,做了190 次实验,失败了189 次,但还是没有放弃,最后从青蒿中提取出了有效成分,这说明创新不是“灵光一闪”,而是一天天地积累和试错”。修改之后,论据更具体,逻辑更严密。

还有同学写“科技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他写的例子是“智能手表监测健康”,而原文写的是“手表可以测心率”,老师就给他说:“可以加一句‘但是当老人收到心率异常的时候,更需要的是子女或者是社区医生的及时联系,而不是科技冰冷的数字’,这样可以强调一下人文。”

经过几轮修改,有些同学的作文从“三类文”提升成了“二类文”,也改变了对写作的看法,以前觉得“好作文是写出来的”,现在发现“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初稿就是‘毛坯房’,修改才是‘装修’,每次打磨都能让文章更‘住得舒服’”。

总结:

提升高中生作文写作能力需以“思维深化”为核心,以“素材积累”与“语言锤炼”为两翼,构建“观察生活—提炼观点—结构论证—优化表达”的完整链条,需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避免过度追求形式新颖而忽视内容深度,唯有将思维训练融入日常写作实践,方能实现从“被动应试”到“主动表达”的质变。

参考文献:

[1]李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高中作文[J].好作文,2024,(24):60-61.

[2]邓淑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素材积累指导策略[J].高考,2025,(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