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特点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高慎波 宗姣姣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012
一、网络舆情发展现况分析
2025 年 1 月 17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5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4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8.6% 。从 1994 年到 2024 年 30 年间,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起全球最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和网民群体。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互联网媒介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指网民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特定的网络空间内,特定的主体—大学生网民,围绕社情民意(通常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的发生、发展而产生的有较强的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在规模体量、发生频次、传播速率和风险防范等方面也有了新情况、新特质和新问题。高校师生群体思想多元、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社会关注度高,与互联网有着较强的黏连性、契合性。近年来,因突发事件导致的高校网络舆情日益频发易发,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压力形势越发严峻,这对高校校园安全和谐、社会秩序稳定乃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都带来巨大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特点
(一)高校舆情生产迅速,扩展传播性极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各类校内外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强力推动下,网络舆情信息能够在极其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例如,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学术不端行为或学生之间的矛盾等,往往会在最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极高,且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表看法,这进一步加剧了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二)高校舆情内容繁多,热度爆点极高。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涵盖了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管理、校园生活、学生权益、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学术诚信、师生关系等。特别是,部分校园突发事件如学术造假、师德师风等问题容易引发争议和关注,成为社会舆情热点。此外,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议题如时政新闻、娱乐八卦等也会在高校内引发广泛讨论,显示出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化特点。
(三)高校网络舆情观点迥异,不可控性极大。高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体现在信息的真实性和观点的多样性上。由于网络信息来源广泛,高校师生会通过微博热搜、百度、抖音、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关注焦点热点、寻求各类问题的答案,部分信息可能存在失真或片面性,容易引发误解和不实传播。同时,在舆情传播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化表达和从众心理可能导致观点的偏激化和极端化,使得舆情走向难以预测。
三、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治理对策
(一)注重标本兼治,强化思想引领。要着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时安抚学生情绪,从思想认识层面深入解决突发事件所引发的不良网络舆情。要切实掌握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生成演化规律,及时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坚持正向发声,弘扬正能量,发挥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快速向师生传达客观真相,防止不良舆情风险的大范围扩散蔓延,切实把网络舆情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二)坚持问题导向,健全治理机制。高校要成立网络舆情防控工作专班,加强网络舆情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舆情风险预警机制、快速响应机制和科学处置机制。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搭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平台,对涉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展全天候全媒体监测,对网站、论坛、微博、贴吧及其他社交媒体等开展常态化舆情监测,在重要时间节点对敏感事件、敏感言论等开展动态舆情监测和把控。做好网络舆情善后处理工作,努力化解校园网络舆情次生风险。
(三)推进队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要大力培育高校党政领导、教学名师、青年教师、专兼职辅导员、教辅人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一批校园网络育人力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始终做到网络正面发声、舆情理性引导,形成协同联动的强大合力。高校要建立一支网络舆情专职工作队伍,加大网络舆情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力度,定期开展各类各级培训,全面提升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夯实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保障。
(四)加强督查督导,做好考核评价。充分发挥效果评价的“指挥棒”“检测器”作用,加强综合评价,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处置工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把网络舆情应对纳入总体工作考核当中,并作为工作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上级部门直接通报或提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要确保第一时间进行应对处置,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网络舆情处置情况,及时总结优势经验,发现短板问题,改进工作举措,不断提高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处置工作机制长效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55 次)[R].http://www.gov.cn,2025-01-7.
[2]白月 . 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特点及应对研究 [J].河南社会科学 ,2020,28(07):120-124.
[3] 郑乐 . 碎片化传播视阈下重大突发事件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治理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8):26-27.
[4] 曾昭皓,李卫东等主编.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理论与实务[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
[5] 邓力 , 刘志欣 . 数字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04):78-80.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治理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Z236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 高慎波,男,硕士研究生学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宗姣姣,女,硕士研究生学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