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民间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杨雷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实验幼儿园翠园分园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和思想创造出来的,其中蕴含着奇异的想象和丰富的智慧,它的种类丰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民间文学也是重要的幼儿教育资源,幼儿在接受民间文学熏陶的同时,会深化对祖国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基于此,幼儿园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合理融入民间文学。

一、充分考虑幼儿特征,选择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过程,为增强应用效果,教师要做好民间文学作品的选择工作[1]。在具体民间文学作品选择工作中,充分考虑幼儿认知特征、年龄特点,保证选择的作品深受幼儿喜爱,能够促进幼儿发展。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选择生动、形象的民间文学作品。民间作品通常会抓住某一事物外部鲜明特征塑造生动的形象,教师要重点选择那些具有生动、鲜明形象的民间文学作品。如《十兄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讲述了十个长相奇特、本领强大的兄弟的故事,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展示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十兄弟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表现力,深受幼儿喜欢和欢迎[2]。其次,教师要选择结构简单、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民间文学作品。幼儿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事物的理解往往会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在选择民间文学作品中,要选择故事情节简单、人物数量少的作品,并保证作品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如《神笔马良》该作品讲述了马良使用神笔为穷人作画的故事,其蕴含的故事情节简单、有趣,与幼儿的认知特点相符,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幼儿注意力。再次,教师要选择语言通俗易懂的民间文学作品。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差,无法理解抽象性较高的词汇,为更好的发挥民间文学作品教育作用,教师要选择语言通俗易懂的民间文学作品。如《孔融让梨》其包含简洁容易理解的语言,可以降低幼儿学习难度。最后,教师要选择具有生活性的民间文学作品。生活是幼儿认知经验的来源,因此只有讲解生活化题材才能增强幼儿认知结构丰富性。基于此,教师可以选择与幼儿生活接近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拔萝卜》,拔萝卜是幼儿生活中会看到的劳动活动,并且故事中的角色都是幼儿熟悉的动物以及家庭成员。

二、有机结合区域活动,渗透民间文学作品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区域活动是重要部分,也是幼儿提升认知,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活动方式。幼儿园可以有机结合民间文学与区域活动,积极构建有特色的区域活动,以激发幼儿民间文学学习兴趣,提升民间启蒙教育水平 [3]。考虑到幼儿园中不同区域活动的主题、活动形式等不同,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不同角度向幼儿展示民间文学,使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中真正了解民间文学内涵,主动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学,提升文化素养。

例如,在幼儿园的语言区域设置“民间故事阅读角”,在该区域提供丰富的民间故事书籍、绘本、音频资料、图片等,鼓励幼儿们阅读、聆听喜欢的民间故事,并尝试向小伙伴复述民间故事内容,分享自己学习到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逐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更多优秀道德品质。再比如,教师可以在美术区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手工材料、绘画工具等,让幼儿一边听民间故事,一边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在讲述完《三只小猪》的故事时,教师鼓励幼儿动手画出三只小猪,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逐步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深刻记忆和理解民间故事。此外,教师可以在建构区为幼儿提供各种类型建构材料,鼓励幼儿以民间故事场景为基础进行作品搭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与感知能力,也会全面学习民间故事场景。

三、有效整合课程教育,介绍民间文学作品

现代教育背景下,幼儿教育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此,幼儿园在应用民间文学作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机结合课程教育,将民间文学与美术课程、音乐课程等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幼儿教育课程丰富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提升幼儿课程学习兴趣,使幼儿更加主动的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文学。

将民间童谣与音乐结合,会增强民间童谣的节奏感和律动性,使幼儿在轻松愉悦氛围中主动学习民间文学。基于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机结合民间童谣与音乐课程,在激发幼儿民间文学学习兴趣基础上,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例如,在学习民谣《两只老虎》时,本次教育主要目标是让幼儿感受二拍子的节奏,增强幼儿音乐表现力和节奏感。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介绍童谣《两只老虎》,带领幼儿仔细阅读童谣内容,引导幼儿熟悉童谣中的歌词。随后,教师有机结合二拍子节奏和童谣中的歌词,利用跺脚、拍手等方式引导幼儿感知童谣中节奏的变化。接着,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两只老虎》,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节奏一起唱童谣,并鼓励幼儿使用肢体语言表达童谣中的内容。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着编写新的歌词,并在童谣中融入其它动物,以丰富幼儿想象力,增强幼儿创造力。

四、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创设民间文学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该通过创设和利用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学习与发展,合理将教育目的融入到具体环境中 [4]。因此,为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应用民间文学,教师要根据幼儿园所在地实际情况积极创设一个可以激发幼儿民间文学学习兴趣的环境,让幼儿在有着浓厚民间文化气息环境中与环境合理互动,并且在互动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在教室墙壁上张贴民间文学作品图片,在主题墙安排民间童谣内容,在教室窗台摆放与民间文学有关的手工艺品等。同时,教师要合理将民间文学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在晨间谈话为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在餐前和午睡时播放民间童谣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间文学的感染和熏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幼儿园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来到幼儿园为幼儿们讲述民间故事,以进一步缩短幼儿与民间文学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要认识到民间文学环境创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以增强环境对幼儿的吸引力。

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是我国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积极探索民间文学应用路径,从根本上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有效培养幼儿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菲菲. 上海市幼儿园民间文学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J]. 教育观察 ,2024(6):118-120.

[2] 李学娟.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思考[J].格言 ,2022(10):44-46.

[3] 殷玲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下幼儿德育的路径研究[J]. 华夏教师 ,2023(29):21-23.

[4] 黄晓霞. 民俗文化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 家庭教育研究 ,2022(12):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