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民办高职大数据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童杰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智能学院 重庆 404000
在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领域,国内外成果多集中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针对高职(专科)层次的研究相对匮乏。罗小芬提出“岗课赛证”融通兼顾升学的课程体系,整合了大数据岗位需求、1+X 证书、技能竞赛及升学要求等职业能力要素[1] ;谷瑞、马迪、邹劲松、刘清华、付伟等学者也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高职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3][4][5][6]。但现有研究存在两点局限:一是课程体系设计虽强调岗位需求,却易忽视学生与学校特点,可能引发教与学的矛盾;二是高职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优化。
本文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重信职院”)大数据技术专业为案例,通过剖析其课程体系构建历程,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思路
(一)构建原则
重信职院在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始终遵循四项核心原则:
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紧跟大数据领域前沿发展与行业标准,引入业界视角动态更新,确保实用性与前瞻性。
系统性原则:搭建“基础课程 — 核心课程 — 实践课程”的衔接链条,采用模块化设计,兼顾学生兴趣与职业规划。
注重精神原则:通过课程与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等非技术素养。
关注就业原则: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接行业通用素养、职业核心能力与岗位操作技能,构建“基础课程 — 主干课程 — 实习实践”的应用型体系。
(二)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构建形成闭环结构,核心环节包括:
市场调研:搜集高职层次大数据岗位招聘数据,分析行业用工趋势;
行业分析: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提取岗位技能与知识特征,锁定课程核心内容;
课程设置:夯实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开发核心课程实战项目,强化课程衔接;
课程整合:模块化划分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
素养融入:将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等融入教学;
就业联动: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跟踪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馈;
持续改进:结合行业变化、学生评价与企业反馈,动态优化课程。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
重信职院大数据专业自 2019 年开设以来,课程体系历经三次迭代,逐步适配行业需求与学生特点。
(一)面向职业标准的初步构建
2019 年,依据《关于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中对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的界定(如数据采集、清洗、分析等),该校设计了 2019 级课程体系。课程涵盖 Java 程序设计、大数据导论、Linux 服务器管理等,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学时比约 1:1.4,通过小组项目融入团队协作培养。
但运行中暴露问题:一是缺乏数据分析所需的统计学基础;二是课程时序不合理,如 Java 程序设计知识延迟至第四学期使用。
(二)面向岗位群的优化调整
2021 年,依据《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对职业功能与能力的划分,该校从岗位群视角调整课程体系:新增大数据数统基础、数据爬虫开发等 7 门课程,剔除大数据预处理等冗余内容,按大数据处理、数据分析、WEB 应用开发等岗位方向重组模块。
此次调整强化了课程与岗位能力的匹配度,但随着生源质量变化,学生反馈课程负荷重、难度大。
(三)提质减负的精准适配
针对学生诉求,结合就业市场分析,该校提出提质减负改革:精简岗位群,保留就业面广的传统优势课程;按“常用、够用”原则压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2023 级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学时比约 1:1.1,考核方式均为作品提交,核心课程包括网页综合设计、企业级 Web 框架开发、大数据综合处理等,实践课程占比显著提升。如大数据综合项目实战96 学时全为实践。
三、问题与对策
(一)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职大数据专业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生源质量波动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扩大;二是AI 技术冲击下,初级开发岗位需求锐减,传统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二)应对策略
重信职院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岗位分析模型,以智联招聘 2023-2024年的 3291 条专科层次“数据”相关岗位招聘信息为样本,聚类得到 4 类岗位,其中需求量最大的类别(总需求 8260 人)以数据分析为核心,其行业分布显示:grade1 级岗位集中在互联网(1417 人)、贸易(1057 人)等领域;grade2 级以计算机软件(131 人)、互联网(126 人)为主[7]。结合生源特点,该校确定以该岗位类别为差异化定位方向,剔除传统前端开发课程,新增 AI工具应用内容,培养学生运用 AI 完成数据分析、可视化等典型任务的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重信职院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历经三次迭代,从“职业标准导向”到“岗位群导向”,再到“提质减负”优化,逐步实现了“岗位需求 — 学生特点 —学校资源”的适配。但高职大数据专业仍需直面生源与技术变革挑战,坚持差异化发展,结合自身实际创新课程体系。
未来,该校将进一步细化岗位层级特征,依托数据分析模型精准定位课程内容,强化 AI 工具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培养更贴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大数据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小芬,肖鸣喜。高职大数据专业“岗课赛证”融通及实践路径 [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 (04):99-102.
[2]谷瑞,陆伟峰 .“双元、三链、四能”高职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 (02):1-4.
[3]马迪,孙佳。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的大数据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 科技资讯,2023,21 (04):195-198.
[4]邹劲松。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大数据专业课程开发实践 [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 (06):122-127.
[5]刘清华。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20,34 (04):32-35.
[6]付伟,唐谦,王璐烽。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型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 (17):25-29.
[7]童杰。一种基于大数据岗位的工程实践能力评价模型 [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2 (01):15-23.
[ 基金项目 ] 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办高职大数据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项目编号:Z22415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 童杰(1975-),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