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风运动对党的思想统一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启示
孙鹤丹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一、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语境与实践动因
(一)革命转折期的思想困境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客观环境要求全党形成统一的战略认知,而不是盲目的猛攻猛打;另一方面,党内长期存在的" 左" 右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清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良风气仍在党内存在,严重阻碍党的凝聚力。遵义会议虽在组织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思想路线的分歧仍未根本解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矛盾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遭遇严重挫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党内部分领导干部对苏联经验的机械模仿与对共产国际指示的绝对化理解。受王明 " 左" 倾教条主义路线影响,中共中央曾长期奉行 " 城市中心论 ",将苏联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装起义模式奉为圭臬,忽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这种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倾向,集中表现为对共产国际决议的盲目遵从 ——1931 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直接干预中国党的领导机构改组,导致王明等人掌握中央领导权,其推行的 "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 策略,在第五次反" 围剿 " 中造成灾难性后果。据统计,中央苏区红军从 1933 年 9 月的 8 万余人锐减至 1934年 10 月长征前夕的 6 万余人,苏区面积缩减 60% 以上。
这种教条主义倾向的深层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部分党员干部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革命实践的关系,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他们将共产国际指示视为 " 绝对真理",甚至在军事指挥中直接套用苏联红军的阵地战战术,完全背离中国革命 " 农村包围城市" 的特殊规律。1934 年广昌战役中,红军照搬苏联 " 正规战" 模式,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进行阵地对抗,导致伤亡万余人,直接加速了反 " 围剿" 的失败。1941 年《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发表,尖锐批判了 " 言必称希腊" 的教条主义倾向,指出" 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的危害,凸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紧迫性。
二、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统一路径
(一)"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系统确立
整风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实践,以反对主观主义为核心任务,通过《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三篇纲领性文献,系统构建起“实事求是”的科学理论框架。在当时复杂的革命形势下,党内部分同志存在着脱离实际、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倾向,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的学风,提出将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整顿党的作风》中,着重强调了党风建设的关键作用,要求党员干部克服宗派主义,树立正确的工作作风;而《反对党八股》则直指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文风,倡导用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进行表达。这三篇文献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学风、党风、文风三个维度,为整风运动指明了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阐释,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与生命力。他明确指出,“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强调了实践基础的重要性;“是”代表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则是研究探索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这一阐释打破了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理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也为党的思想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建构
整风运动打破了" 言必称苏联" 的话语惯性,将重点转回到国内,通过大众化、民族化的语言重构理论传播体系:
1. 文化批判与创新:批判党八股的"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提倡" 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文艺作品将革命理论融入民间叙事,推动马克思主义从知识精英层向普通群众渗透,使更多的各阶层的人民群众能够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
2. 领导核心的政治认同:通过整风学习,全党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成果的指导意义。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报》首次提出 " 毛泽东思想 " 概念,1945年党的七大将其写入党章,标志着党的思想统一实现质的飞跃2。
三、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当代启示
(一)历史作用:从思想分歧到政治共同体的建构
1. 理论自主的里程碑:整风运动彻底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理论盲听盲从,确立了"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的原则,为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立自主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中国革命的前进丢掉了处处束缚的“拐杖”。
2. 组织凝聚力的提升: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循环机制,党的高级干部在思想碰撞中达成共识,1944 年中央党校学员规模达6000 余人,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政治生态,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3。
(二)当代启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历史镜鉴
首先,坚持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的有机统一,延安整风的经验表明,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在新时代,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史学习教育,解决 » 理想信念动摇 »» 本领恐慌» 等现实问题,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以历史主动精神应对 " 四大考验 ",整风运动本质上是党以自我革命应对外部挑战的主动选择。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下,各种风险长期存在,各大考验也接踵而至,更需继承这种历史主动精神,正视" 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 等现实挑战,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的勇气,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4。
四、结语
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它以思想统一为切入点,成功解决了政党建设中"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揭示的"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以批评机制修正偏差—靠制度建设巩固成果" 的实践逻辑,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法宝,更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唯有持续深化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才能确保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91.
[2] 胡乔木 .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51.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 卷, 下册)[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2002.
[4] 习近平 .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