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聋生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路径探究

作者

蒋玉洁

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 湖北宜昌 443004

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有美术教育,对聋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及情感表达的培育十分关键,当前小学聋生美术教育现有的课程资源存在一定局限,无法充分契合聋生学习渴望,恰当开发与统筹课程资源,可为聋生提供更贴切的美术学习环境及内容,借助探索可行的开发与整合路线,可让小学聋生美术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推动他们实现全面成长。

一、构建视觉化主题资源库,强化直观教学适配性

小学聋生获取信息以视觉为主要途径,视觉化教学资源可显著弥补听力缺失引发的学习难题,视觉化主题资源库以图像、图形、视频等直观形式呈现美术知识与技能,与聋生认知特点相契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特殊儿童更易感知、理解并记住直观形象的材料。

举“动物绘画”主题这个例子,从资源库处收集大量不一样动物的高清图像,涉及动物外形、色彩、动态等多个维度,产出动画视频,展现动物绘画过程里的步骤,从初勾轮廓到色彩填满,各个步骤均清晰呈现,写生一只小猫样貌,首先借助图片呈现小猫的多样姿态,让聋生去观察它耳朵、眼睛、尾巴等的特征,然后依靠动画视频,借助简洁明快的线条依次勾勒小猫身形,边作画边借助手语讲解绘画要点,诸如线条的操作、比例的把握之类。

搭建视觉化主题资源矩阵,为小学聋生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直观的学习物件,不仅革新了传统美术教学仅靠教师示范与少量教材图片的局面,助力聋生更全方位、深层次地接触美术知识,还顺应聋生视觉占据主导的认知途径,有益于增进学习效率。

二、联动生活场景与艺术实践,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

按照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要围绕生活这个中心,以生活为手段实施教育,在小学阶段对聋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挖掘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启发聋生观察生活里的事物及场景,从中挖掘创作的灵感火花,不仅可增添美术教学的内容,还可提升聋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感知能力,促进其美术创作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升。

在校园开展“美丽的校园一角”美术实践活动,教师引领聋生对校园里花坛、雕塑、长廊等多样场景展开观察,引导聋生借助画笔,描绘出他们眼中校园最美的一隅,倘若聋生对校园里肆意盛开的花朵感兴趣,教师便引领其留意花朵的色泽、模样以及花瓣的层级等细微之处,回到教室后,教师教学聋生用不一样的绘画材料,如水彩、彩铅等,来创作描绘校园花朵这一美景。

将生活场景与艺术实践相联结,挖掘贴合生活的课程资源,为小学聋生美术教育注入别样活力,借助这种方式,聋生明白美术并非望尘莫及,而是源于生活点滴,服务生活需求,以参与贴近生活实际的美术实践活动为途径,聋生习得从生活当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本领,一边提高着美术技能,并且增进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融入意识,实现了美术教育的多维度价值。

三、整合多模态技术资源,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多模态技术把视觉、借助辅助设备转为视觉信号等情况的听觉、触觉等感知模式融合在一起,给小学聋生的美术教育赋予新的契机,处于美术教育范畴内,诸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互动多媒体软件之类的多模态技术资源,可创设出纷繁多样的学习境况,冲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禁锢,引领聋生全身心投入美术学习里,按照认知负荷理论,多模态技术可借由不同通道传递相关信息,分散认知重负,增进学习成效。

依托 VR 技术开展“世界著名美术馆巡游之旅”,聋生把 VR 设备戴上,仿若置身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这类世界闻名的美术馆之内,在虚拟场景的空间里,他们可近距离品鉴《蒙娜丽莎》《维纳斯》这类世界经典美术佳作,凭借手势识别这类交互技术,聋生可以把作品的细节进行放大,探寻画家笔触及色彩运用的门道,辅以手语翻译时的文字提示与转化成视觉字幕的语音讲解,聋生可更全面地把握作品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知识要点。

统筹多模态技术的相关资源,为小学聋生的美术学习开拓了全新路径,沉浸式的学习感受让聋生突破自身听力的阻碍以及现实条件的约束,接触到跨度更大的美术资源,引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望,采用多模态技术,也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相契合,增进了小学聋生美术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和教学实效。

四、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拓展美术教育资源边界

小学聋生美术教育,责任不只是学校的事,社会和家庭同样要积极参与,家校社协同教育理念倡导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形成一股合力,一起促成学生成长,在小学阶段聋生的美术教育当中,构建协同机制可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为聋生供给更充裕的学习契机与支撑。

学校跟本地美术馆、文化馆构建起合作关系,按时组织聋生去参观各类美术展览,专业的美术馆人员为聋生奉上手语讲解服务,帮扶他们体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学校招来美术专业志愿者在学校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指导聋生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相关创作。家长于家中为聋生提供绘画方面的工具材料,激励聋生投入日常美术创作,也积极加入学校组织起来的亲子美术活动,学校组织亲子手工制作比拼,家长偕同聋生一起完成手工作品,与此同时促进亲子关系深化,也提升了聋生美术方面的实践能力,依托家校社三者的紧密携手合作,延伸了小学聋生美术教育资源的边界外延。

搭建家校社三方协同机制,为小学聋生美术教育凝聚了多元力量,家庭、学校跟社会各自展现自身优势,为聋生开辟了更宽广的学习版图,配备了更海量的学习资源,此类协同合作不仅对聋生美术技能提升有益,还可推动其社会交往、情感沟通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小学聋生美术教育的成效和社会意义更上一层楼。

五、结语

开发与整合小学聋生美术教育课程资源,是一项系统且极具意义的工作,依靠搭建视觉化主题资源库,满足了聋生以视觉为主要途径的学习渴望;将生活场景与艺术实践相联结,让美术教育与聋生生活实际相贴近;归拢多模态技术资源内容,打造出创新学习模式,构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情境;建立家校社协同配合机制,增大了教育资源的边界规模,这些路径互相配合、彼此带动,有力支撑了小学聋生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文化传承教育. 陈卫兵. 三角洲,2025(04)

[ 2 ] 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欣赏教学研究 [ J ] . 马永明 . 教师 ,2023(27)

[3] 周兢。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50- 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