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刘海东

唐河县第三小学 473400

一、引言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影响着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四年级教材中,涵盖了数的认识与计算、图形与几何、简单的数据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最终都要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忽视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从而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二、真实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真实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运动会赛跑计时”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担任计时员,记录运动员的跑步时间。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增强知识理解

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真实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门窗、桌椅等物体上的角,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这些角的大小,直观地感受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实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以布置“为教室地面设计地砖铺设方案”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计算所需地砖的数量和面积,选择合适的地砖规格,并制定出合理的铺设方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面积知识,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实践探索

(一)情境创设贴近生活

教师在创设真实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素材。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商品的购买和结算。在购物过程中,学生需要计算商品的总价、找零等,这涉及到万以内加减法的实际应用。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又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秋游的实际情况,创设“分配食物”的情境。假设学校为每个学生准备了若干份食物,要将这些食物平均分配给各个班级,每个班级有多少学生,需要计算每个班级能分到多少食物。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问题引导自然生成

在真实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问题自然生成。例如,在“超市购物”情境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观察超市里的商品和价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一定金额的钱,你想买哪些商品?这些商品的总价是多少?你的钱够不够?”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购物过程中涉及的数学问题,从而自然地生成数学问题。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帮助学生准确地表征问题。比如,对于“购买商品总价是否超过预算”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预算金额、商品价格等条件,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后续的策略选择和实施奠定基础。

(三)策略探索多元开放

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解决“长方形花坛的面积计算”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长乘宽的方法计算面积,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将长方形花坛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形,通过计算小正方形的数量来求出面积;或者将长方形花坛进行拼接、平移,转化为其他规则图形后再计算面积。

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价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帮助学生选择最优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这样的多元开放策略探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实践操作亲身体验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过程,能够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分蛋糕”的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感受分数的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一份蛋糕的大小与整体蛋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又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拼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

(五)评价反思促进成长

在基于真实情境的数学教学中,评价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完成“为教室地面设计地砖铺设方案”的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路、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反思,思考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等。通过评价反思,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四、结论

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问题引导、策略探索、实践操作和评价反思等环节,能够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朱诗颖 .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3):86-89.

[2] 韦青艳 . 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5,(05):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