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公共管理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流动问题探析

作者

周小喜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300

一、公共管理视角下存在民办高校教师流动问题的原因

1.1 教育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公共管理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其中,公共管理重视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针对民办高校教师流动展开剖析,有益于站在宏观角度认识教师资源在各个民办高校、各类学科间的分布状况。同时,通过政策指引和调节,可促使教师资源朝师资较弱的民办高校、新出现的学科或者亟待发展专业的方向流动,从而扭转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

1.2 存在教育不平等现象

教育公平是公共管理在教育领域的目标之一。探究民办高校教师流动问题,可以发现由于教师流动不均衡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公共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师流动行为,避免优质教师资源过于集中在少数民办高校,使不同民办高校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

1.3 教育创新力有待提高

教师流动能够带来知识、理念与教学方法的交流与碰撞,为民办高校教育 革新增添活力。从公共管理角度剖析教师流动问题,可以引领教师有序流动, 增进不同民办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提倡教师在不同民办高校之间开展 学术交流、联合教研活动等,推动教学模式更新、课程体系变革和科研成果转 化为生产力。教师流动会促使民办高校持续改善自身运作体制和激发机制,以 吸引和留下优秀教师,进而促使民办高校在运作、教育、科研等诸多方面实施 革新,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4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教师流动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公共管理角度探讨教师流动问题,可以了解各个区域民办高校教师资源的供给情况,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教师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流动。这样就能给这些地区民办高校的发展给予人才上的支撑,促使区域之间教育水平趋于平衡。教师的流入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进区域间的人员往来和经济协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实,做到教育同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流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健全政策法规,规范教师流动机制

公共管理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民办高校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流动的权利和义务、流动程序、流动过程中的权益保障等问题。如制定《民办高校教师流动管理条例》,规范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聘用合同关系,对教师违约、学校不合理限制教师流动等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和处罚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法律依据,保障教师和学校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流动的正常秩序。

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如教师流动补贴政策、职称评定倾斜政策等,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对流向偏远地区、师资短缺民办高校的教师给予经济补贴和生活保障,在职称评定上对在艰苦地区或薄弱民办高校任教一定年限的教师,适当放宽评审条件,提高职业发展机会,鼓励教师流向需要的地方,促进教师资源合理分布。

2.2 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师资配置格局

公共管理部门要构建起完备的民办高校教师流动监测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随时搜集并剖析教师流动的数据,把握教师流动的大势、走向以及特征。通过对数据开展细致的分析,尽早察觉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给制定恰当合理的调控策略给予依照。譬如,监测到某门学科或者某个地区民办高校教师大量外流的时候,立即采取相应的应对办法,避免教师资源过度外泄。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民办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教师资 源,制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民办高校 教师配备标准和发展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促进民办高校之间开展 教师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与互补。如组织区域内民办高校成立教师 联盟,开展教师互聘、联合培养等活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资源利 用效率。

2.3 优化服务水平,改良教师工作环境

公共管理部门要搭建教师职业发展服务平台,给教师给予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多种发展机会。开展专门针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培训项目,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设置教师学术交流基金,支撑教师参加国内、国外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推动民办高校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体系,给教师赋予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晋升途径,提升教师对职业发展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投入与支持,改善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公共管理部门 可以采取财政拨款、税收优惠、土地政策扶持等手段来帮助民办高校改善其教 学设施、科研设备以及教师的生活条件。如对民办高校建设实验室、图书馆等 教学基础设施提供资金上的补贴,并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此 外还应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民办高校的建设当中来,吸引更多优质的资源 投入到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去,以此提高民办高校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吸引力水 平,进而减少教师的流失情况出现。

2.4 强化监管,维护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公共管理部门需加大对民办高校教师流动的监管力度,形成完备的监督体 系。定时查看民办高校教师聘用合同、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状况,保证学校 遵循有关法律条文,捍卫教师正当权益。对于违背规则的民办高校,依规实施 惩处并勒令限时整顿。比如针对克扣教师薪资、未依时上缴社会保险的民办高 校,给予公开谴责、罚款等惩罚手段,保护教师的劳作权利。

构建多元化的教师权益救济渠道,给教师给予方便、有效的维权途径。设置专门的教师权益投诉受理机构,及时受理并处理教师的投诉和申诉,加强劳动仲裁和司法救济,保证教师权益遭到损害的时候,可以借助法律途径得到公正的裁决。还要加大对教师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力度,提升教师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水平,让教师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语:

从公共管理视角来分析民办高校教师流动问题,有着改善教育资源分配、守住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更新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等诸多好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部门要一直重视民办高校教师流动问题,不断充实相关政策和举措,给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成长给予有力保障,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朝着更高品质阶段迈进。

参考文献:

[1] 张良锐 , 方顺适 . 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民办高校教师业绩评价体系改进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10):87-90.

[2] 郭琴 . 坚守与逃离:勒温场动力视域下民办高校中年教师流失现象的 考察 [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17(02):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