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扎根·生长”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作者

顾小燕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7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扎根·生长”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实践创新。分析跨学科美育之重要性后,本文深入探讨并阐述了“扎根·生长”跨学科美育课程体系及其实施路径。实践证明,跨学科美育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助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美育;课程实践;扎根生长

引言:美育作为培育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关键路径,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不可或缺。在当前教育体系改革的浪潮中,跨学科美育课程正日益成为焦点。跨学科美育课程旨在消除学科壁垒,将多元知识与技巧整合,借助综合教学实践,培育学生的审美品味与综合技能。本文深入探讨了“扎根·生长”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跨学科美育的重要性

跨学科美育课程汇集多元知识与技艺,旨在全面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升审美能力,亦能锻炼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跨学科美育课程激发学生多维度思考,促进创造力的蓬勃发展。学生在参与综合教学活动时,能够激活想象力,创作出展现个性的独特作品。跨学科美育课程消弭了学科壁垒,推动了各学科间的交融。不同学科的教师携手合作,共同规划整合性教学项目,以显著提升教育质量。

二、研究“扎根·生长”跨学科美育课程体系

(一)扎根课程

扎根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其核心目标在于为学生建立起稳固的美学教育根基。此类课程涵盖美术、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与训练,培育学生的艺术感知与审美素养。同时,扎根课程应着重于跨学科整合,譬如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数学与物理知识,以培育学生的跨领域思考能力。

(二)生长课程

生长课程乃项目化课程之一,以年级为单位,纵向融合“成长仪式”,横向贯穿“自然时序”,编织“七彩童年”的体验活动,以“四季律动”为纬线,构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此类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创作与实践,使其在行动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生长课程着重跨学科协作与沟通,激励学生将知识实践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绽放课程

绽放课程为实践性教育,专为学生展现艺术天赋设立舞台。通过组织艺术展览、音乐会与舞蹈表演等各类活动,学生得以展示其艺术创作,进而增强个人自信心与获得成就感。绽放课程着重于连接社会,激励学生参与社区艺术项目与公益活动,将美育教育实践化于社会之中。

三、“扎根·生长”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融合设计

不同学科的知识与美育元素的有机融合至关重要。在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美学赏析应被巧妙地纳入教学内容。在解析经典文学作品时,应聚焦于语言的精妙与意境的深远,通过赏析其词汇的优雅与修辞的生动,使学生深刻领略文字之美;同时,深入探讨作品所营造的场景、氛围与情感,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洞察力。于美术课程中,融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从古老的古代艺术跨越至现代的当代艺术,领略各时期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及其深藏的审美观念,旨在显著增强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二)实践活动拓展

组织多样且跨学科的美育实践,能显著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审美感知。举办校园艺术展览,旨在为学生搭建展现个人才华的独特舞台。引导学生以绘画、雕塑、摄影等多元艺术手法,全情释放其创意与情感。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触大自然,通过户外写生活动增进对自然美的感知与表达。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能直接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包括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以及鸟语花香。通过细致观察并生动描绘自然之美的过程,旨在显著提升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和表达技巧。戏剧表演无疑是跨学科美育实践中一种极其有效的手段。戏剧表演,集文学、音乐与表演之大成,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与表演技巧的舞台,同时,沉浸于多元艺术之中,能深刻领略各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进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三)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作为革新教学策略,在“扎根·生长”跨学科美育课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它摒弃了传统学科分隔的藩篱,巧妙地将各类知识与技巧交织融合,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更为丰富、全面的学习之路。

学生们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不再仅限于单一学科的探索,而是通过参与具体项目,将多元知识整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此学习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亦能培育其全面素质与创新思维。

实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和项目设计能力。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与需求,构思既具挑战性又富趣味的项目,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项目实施期间,应提供充足指导与支持,助学生克服障碍,顺利完成任务。

(四)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科学合理、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具备实操性的跨学科美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全面考量美育的多样性和整合性特质,强调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的协同作用。

评价内容全面覆盖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与审美表现,确保多维度评估其艺术素养。在审美感知领域,重点在于评估学生捕捉环境之美与初步认知感受的能力,检验其对美的敏感度与观察力。在审美理解领域,我们聚焦于评估学生对于美的内涵与意义的把握程度,特别是他们如何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和体验美的价值与情感。在审美表现领域,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运用各类艺术手段展现美的技艺,包括但不限于绘画、音乐、舞蹈及文学创作。

评价方式应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多种途径。教师通过专业视角,能对学生的美育学习成果进行公正评估与有效指引。学生自评能有效促进自我认知与反思,使学生清晰辨识自身强项与短板。互评能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使他们以多元视角审视同辈作品与表现,从而扩展个人审美视野。

总结:

“扎根·生长”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实践揭示,此类课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素养,助力其全面成长。课程实施时,应以学生为核心,整合跨学科知识,重视实践学习,强化文化传承。同时,应采纳多样化的教学评估手段,以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据此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未来,我们将持续挖掘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实践路径,致力于培育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易明.高校开展跨学科美育的路径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24,(10):43-44.

[2]王若兰.“美育”视野下的跨学科单元学习[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4,(09):20-22.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扎根·生长"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JK-1m/0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