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与优化建议
甄海燕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黄河中心学校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015400
引言:
从理论维度看,分层教学是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本质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化理解。现代教育公平观强调“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与分层教学追求差异化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当前研究显示,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已从最初简单的习题分层,发展到涵盖目标设定、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评价反馈的全链条重构,教学模式的创新回应了“双减”政策要求,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层标准不科学,教学层次划分模糊
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首要困境在于分层依据的单一化。许多教师仅以某次考试分数作为分层标准,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习惯差异及非智力因素影响,导致分层结果与真实学情错位。大部分班级只是采用“一刀切”的分数段分层法,把学生简单划分为A、B、C 三层,这就导致引发了“伪分层”的现象,部分计算能力强但空间思维薄弱的学生可能被划入高层,而擅长实践应用的学生却可能被归入低层。更突出的问题在于分层调整机制的缺失,未能响应学生动态发展需求,分层模糊性直接导致了教学资源配置的失衡,高层学生存在“吃不饱”的现象,而低层学生却有着“跟不上”的困惑。
(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有限
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缺少差异化的教学设计训练。在备课环节,多数教师坦言难以同时兼顾多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往往就直接套用教参中的分层建议,导致活动设计与学生实际脱节。课堂实施中,教师普遍存在“分层形式化”倾向,例如会把同一道练习题简单修改数字作为不同层次任务,而没能构建真正的思维梯度。某课堂观察记录显示,在《分数除法》教学中,教师为三层学生分别布置“3/4÷2”“5/6÷3”“7/8÷4”的习题,仅改变数值复杂度的设计无法触及思维层次差异,深层的问题在于教师的定位转换困难,部分教师习惯统一讲授模式,在分组指导时出现“顾此失彼”现象,这种能力短板使得分层教学沦为“教案上的分层”,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分层教学评价体系尚未突破传统考试的桎梏,呈现出“过程与结果割裂”“标准与个性矛盾”的双重困境。现行评价多采用“分层试卷”模式,表面看是 A 卷、B 卷、C 卷区分难度,实则仍以统一分数衡量不同层次学生成长。作业评价同样陷入机械化泥沼,教师常用“√ /×”批改所有层次作业,缺乏针对性评语或符号反馈。实践能力评价方面也存在缺失,在测量单元教学中,高层学生完成复杂图形面积计算可获得高分,但能用步测法估算操场面积的低层学生却无展示通道。
(四)家校沟通机制薄弱
分层教学推进过程中,部分家长会把对学生的分层误解为“区别对待”,某校家长问卷调查显示,43% 的低层学生家长认为分层意味着“被放弃”,32% 的高层学生家长则担忧“降低教学标准”。更棘手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分层脱节,家长习惯用统一教辅资料补课,反而消解分层效果,如某教师反映,针对低层学生设计的“生活化数学任务”,常被家长替换为“刷题训练”,导致学生陷入双重课业负担。
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与优化建议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标准
科学的分层标准是实施有效分层教学的前提,应突破单一的分数导向,采用“动态+ 多维”的综合评估体系。分层前可采用“三维诊断法”——认知水平、学习风格、非智力因素,保证分层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差异。动态调整机制方面,建议设置“弹性缓冲层”,允许学生根据单元表现浮动分层,需特别强调的是,分层结果应作为教学依据而非学生标签,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趣味化的命名弱化层级感。
(二)制定操作性强的校本实施方案
分层教学落地需要校本化的实施框架,建议采用“三阶六步”开发模式:调研阶段(分析校情、师情、学情)、设计阶段(制定分层细则)、实施阶段(课堂反馈优化)。某县域重点小学的“彩虹计划”值得借鉴,该校把数学课程分解为基础层、强化层、拓展层三个版本,配套开发了差异化的课件资源库。课堂组织可推行“双师协同”模式,主教师负责集体授课,助教针对性辅导薄弱组。资源建设上建议构建“1+N”分层资源包,1 套标准课件搭配 N 个分层任务卡,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基础层使用测量实物圆周的实践卡,拓展层研究祖冲之割圆术的思维导图卡。
(三)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现阶段来说,教师岗位的岗前培训应聚焦到分层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同课异构”工作坊让教师体验《平行四边形面积》等典型课例的不同分层处理方式。某教研基地开发的“分层教学能力矩阵”把教师分为入门、熟练、专家三级,对应不同的培训课程。校本教研可推行“三备两研”制度,初备个人设计、合备集体研讨、复备分层优化,配合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此外可以建立分层教学案例库,如收集“分数加减法”各层次学生的典型错题及指导策略,形成
可迁移的教学智慧。
(四)加强家校沟通与理念共识
学校可以在开学初举办“分层教学说明会”,通过对比《两位数乘法》传统教法与分层教法的课堂实录,让家长直观理解差异教学的优势。对于特殊需求学生,可建立“分层教学听证会”机制,邀请家长参与分层方案制定,某案例中焦虑型家长通过参与《时、分、秒》单元的分层设计会议,主动配合调整家庭辅导策略,重要的是树立“分层≠固定”的共识,某校在家长开放日展示学生分层数据图,有效消除了“标签化”担忧。
(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分层教学评价必须超越传统考试的局限,构建“三维一体”的动态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可采用“分层成长档案”,某校实施的“闯关式测评”把口算、实践操作、问题解决设为不同关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顺序。作业评价要创新反馈形式,如对基础层采用“进步分”(如本次比上次多对 3 题计 +3 分),期评价建议采用“标准分 + 增值分 + 特长分”复合计算法,某区试点显示这种方法使各层次学生获奖比例趋于均衡。
结语
分层教学作为实现减负提质的重要路径,其价值除了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更在于重构教育生态中的效率平衡,当前实践中的困境折射出教育转型期的典型特征,既有评价体系的惯性束缚与创新探索的生机并存,而未来的探索不应局限于技术层面的优化,更应关注教育伦理与学生发展本质的回归,这或许才是“双减”背景下分层教学研究的终极命题。
参考文献
[1] 卢黎明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与思维发展 [J]. 孩子 , 2025(1):125-127.
[2] 王立云.“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有效策略[J]. 智力,2024(18):131-134.
[3] 李繁衍 .“双减”背景下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J].数学之友 , 2024,38(10):47-48.
作者简介:甄海燕(1983.1-),女,汉族,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