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中段散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王丽

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青云镇小学校 6233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语文教育点亮了一盏明灯,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编织成核心素养的璀璨花环。散文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明珠,以灵动的文字、丰沛的情感和悠远的意境,静静诉说着汉语之美与人文之韵,天然契合素养培育的需求。每当在课堂上与学生共读朱自清笔下的《春》,看他们沉醉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精妙比喻;或品读萧红《祖父的园子》时,感受他们被质朴文字触动的柔软心灵,都深刻体会到散文独特的育人魅力。

小学中段,是学生思维蜕变的关键驿站。当他们正从具象化的童话世界,迈向抽象思维的广阔天地,散文深度阅读恰似一座精美的桥梁。通过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品味行文间的情感脉络,学生不仅能提升阅读理解的敏锐度,更能在思辨与审美中实现思维的跃升。然而,现实课堂中,散文教学常陷入浅层解读的困境:或机械拆解段落结构,让灵动的文字沦为知识点的碎片;或止步于内容复述,错失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之美的良机。看着学生眼中对文学世界的好奇逐渐黯淡,作为教育者,内心满是焦虑与不甘。

二、小学语文中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阅读教学目标浅显

部分教师在制定散文阅读教学目标时,过于注重字词句的学习和文章内容的简单理解,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和深度,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散文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互动形式单一,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生难以真正融入文本,感受散文的魅力。

三、核心素养与散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关联

(一)文化自信的培养

散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通过深度阅读散文,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语言运用的提升

散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在深度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和多样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中段散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一)精准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

教师深度研读:教师要深入研读散文文本,把握散文的主题思想、情感脉络、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同时,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引导学生初读感知:在学生初读散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情节和主要人物。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感受,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

聚焦关键语句:散文中往往有一些关键语句,能够体现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关键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品味,理解其含义和作用。例如,在教学《荷花》时,引导学生抓住“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当高清的画面、悠扬的配乐与散文相遇,文字便挣脱了书页的束缚,化作鲜活的画卷在课堂流淌。教师巧妙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散文中描绘的世界具象化,恰似为学生推开一扇穿越时空的窗。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波光粼粼的海域、五彩斑斓的珊瑚丛在屏幕上徐徐铺展,灵动的海洋生物仿佛触手可及。这种沉浸式的视觉与听觉冲击,瞬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让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探寻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美。角色扮演情境创设:叙事性散文里的人物与故事,本就蕴藏着鲜活的生命力。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恰似赋予文字以血肉,让静态的文本跃然于教室之中。当学生化身《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里颤巍巍却心怀善意的老屋,或是焦急求助的小猫、老母鸡,乃至心怀感恩的小蜘蛛,通过语气的拿捏、动作的演绎,他们不仅重现了故事场景,更在角色代入中与文中人物产生深刻共鸣。那些藏在文字间的温暖与善良,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的演绎中,悄然浸润学生的心灵,让抽象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

问题情境创设:好的问题如同投入思维湖面的石子,能激起层层涟漪。教师依据散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的问题,就像在学生的阅读之旅中埋下充满诱惑的线索。在《搭船的鸟》教学中,“鸟儿为何选择搭船?它在旅途中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趣事?”这样的疑问,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瞬间打开学生的好奇心之门。学生带着探索的渴望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穿梭寻觅,在思考与解答中,逐步揭开散文的神秘面纱,感悟文本深邃的内涵,让思维在探究中绽放光芒。

(三)引导深度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草地早上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绿色的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讨论,最终得出答案。

分析推理:引导学生对散文中的情节、人物、事件等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让学生分析白求恩大夫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坚守手术台的原因,推理出白求恩大夫具有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敬业精神。

比较归纳:选择具有相似主题或不同风格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比较它们在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将《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比较两篇散文在描写秋天的方法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归纳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中段散文深度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准解读文本、创设阅读情境、引导深度思考、组织多元活动、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实施这些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文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让散文深度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 [J]. 王松岩 .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3(12)

[ 2 ]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 J ] . 王梅 . 教育界 ,2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