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与AI 融合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雷雪梅
四川省攀枝花市凤凰小学校 6170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等政策的推进,“技术赋能教育”已从理念走向实践。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感知、文字表达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同质化”“反馈滞后”“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AI 技术凭借数据分析、智能交互、个性化推荐等优势,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智能题库实现分层练习,依托语音识别纠正朗读发音,借助虚拟情境还原文本场景。但技术应用并非简单“叠加”,需立足教学实际探索融合路径,同时反思潜在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应用场景、实施效果与问题反思三方面,探讨AI 如何真正赋能小学语文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AI 融合的实践探索
基于小学语文“识字 - 阅读 - 写作”的核心教学体系,结合 AI 技术的功能特性,可在以下三个模块开展融合实践,实现“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目标。
2.1 识字写字教学:AI 助力“精准识字 + 规范书写”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识字进度与书写规范,AI 技术可通过“智能诊断 + 个性化指导”突破这一局限。
智能识字:分层突破难点:借助AI 识字APP(如“汉字王国”),系统可根据教材同步生成“拼音认读- 笔画拆解- 组词造句”的阶梯式学习任务。例如,针对“辩、辨、辫”等易混字,AI 会通过动画演示字形差异(“辩”有“言”,表争论;“辨”有“刀”,表区分),并生成专项练习题;同时,系统实时记录学生错题数据,自动推送同类字的巩固任务,帮助学生精准突破薄弱点。
规范书写:实时纠错指导:利用 AI 书法教学系统(如智能写字板),学生书写时,系统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捕捉握笔姿势、笔画顺序与间架结构,实时标注错误(如“横画倾斜角度过大”“竖画未写直”),并生成可视化反馈报告。教师可根据报告掌握全班书写问题,开展针对性讲解,大幅提升书写教学效率。
2.2 阅读教学:AI 激活“深度理解 + 互动体验”
阅读教学需引导学生从“读懂文本”走向“理解内涵”,AI 技术可通过情境创设、数据反馈与资源拓展,深化阅读教学效果。
情境化阅读:还原文本场景:针对古诗词、记叙文等文体,利用AI 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功能,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具象场景。
2.3 写作教学:AI 实现“思路引导 + 即时反馈”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常因“无思路”“难修改”产生畏难情绪,AI 技术可通过“智能启发 + 精准批改”为写作教学赋能。
写作思路:AI 辅助构思:在习作起步阶段,AI 写作助手可根据题目生成思维导图。
作文批改:即时精准反馈:传统作文批改需教师逐字逐句审阅,耗时且反馈滞后。AI 作文批改系统可从“语法错误(错别字、病句)”“结构完整性”“内容丰富度”三个维度自动评分,并标注具体问题(如“此处缺少对动物动作的细节描写”“‘的地得’使用错误”),同时提供修改建议。教师可基于 AI 批改结果,聚焦共性问题(如“开头不简洁”)进行集体讲解,再针对个性问题进行单独指导,提升批改效率。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AI 融合的问题反思
尽管 AI 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实践中仍存在“技术适配性”“角色定位”“情感培养”等方面的问题,需理性反思并优化。
3.1 技术适配性不足:部分AI 工具与教学需求脱节
当前市场上的小学语文AI 工具虽数量众多,但存在“通用性强、针对性弱”的问题,难以完全匹配教学实际需求。
内容与教材不同步:部分AI 阅读平台的文本资源未贴合部编版教材,推送的材料难度、主题与课堂教学脱节,导致学生课后使用时无法巩固课堂所学;
3.2 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从“主导者”沦为“技术操作者”
AI 技术的应用需教师发挥“引导者”作用,但实践中部分教师陷入“技术依赖”,导致角色定位偏差。
过度依赖 AI 生成教学资源:部分教师直接使用 AI 生成的课件、教案,未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调整;例如,AI 为《小蝌蚪找妈妈》设计的课件包含大量动画,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未预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观察插图、自主提问,反而压缩了课堂互动时间。
忽视“人机协同”的核心逻辑:AI 可承担“批改作业”“数据统计”等重复性工作,但教师的“情感引导”“价值渗透”作用不可替代。部分教师将课堂交给 AI,仅负责操作设备,导致学生遇到困惑时无法及时获得情感支持,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与AI 融合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技术优化”“教师赋能”“情感补位”三个维度入手,推动AI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良性融合。
4.1 推动技术“本土化”优化,提升适配性
联合开发教材同步资源:教育部门可联合科技企业,围绕部编版语文教材开发专属 AI 教学资源,确保资源主题、难度与教学目标一致。例如,针对每篇课文开发“预习 - 学习 - 复习”的 AI 任务包,预习环节推送生字微课,学习环节提供文本解析工具,复习环节生成针对性练习题。
4.2 强化教师“技术 + 教学”能力,明确角色定位
开展分层专项培训:针对教师需求开展培训,基础层培训AI 工具操作(如如何使用 AI 批改作文、分析学情数据),进阶层培训“ AI+ 教学”设计(如如何结合AI 设计情境化阅读课),帮助教师从“会用技术”走向“善用技术”。
明确教师主导作用:强调 AI 是“教学辅助工具”,教师需把控教学节奏,在关键环节(如情感引导、个性化启发)发挥主导作用。
五、结论
技术赋能教育的核心,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与AI 融合的实践中,AI 确实能提升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但也存在适配性不足、情感缺失等问题。唯有推动技术“本土化”优化、强化教师“技术 + 教学”能力、构建“人机协同”情感机制,才能让 AI 真正融入教学细节,既发挥技术优势,又保留语文教学的“人文温度”。
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持续探索“ AI+ 传统文化”(如 AI 辅助古诗词创作)、“ AI+ 跨学科”(如 AI 结合语文与科学开展观察日记教学)等新场景,让技术更好地助力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