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探讨

作者

李敏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 100020

前言

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工程,其效能直接关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立足职业学校办学实际,系统构建“四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根基,通过章程内化、价值引领强化教师政治素养与职业认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推动学科德育渗透与课程思政改革;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探索网络育人新路径。研究聚焦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既强调教师“双师”能力与师德修养的协同提升,又突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时代新人塑造的有机统一,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实践方案,助力职业学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个体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领导角色,其直接影响着教学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优秀人才的培育与产出。为了强化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与道德教育体系,构建一支高效能的意识形态与德育工作团队至关重要。应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核心议程,确保该领域的实践既能注重实际操作层面的建设,又能开展深层次的精神引领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精神导向与实际行动的有机结合,以显著提升工作的实际效果。既强调教师能力的重要性,亦高度关注并重视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首先,稳固的职业理想与正确的价值导向,不仅是激励教师团队勤勉工作、热衷教育、关爱学生的内在动力源泉,亦是教师职业道德与校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确保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全面理解和内化学校的办学章程与办学理念,进而将其塑造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认知基础与行动指南,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系统性的策略与措施。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对章程和理念的详细解读与培训,还包括持续的沟通与反馈机制,以确保这些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指导日常工作的基本准则。通过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促进跨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有效增强教职员工对学校愿景的认同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源泉。进一步而言,旨在增强全体教职工的大局观念与主人翁责任感,激发集体荣誉感并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应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实施深入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首先,我们应从公民道德教育这一基础领域着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原则,致力于开展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此举旨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内化为国家、集体和自我成长服务的学习观念,进而培育他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对集体的归属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其次,我们应着力于形成教育体系,深入强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与实践。为了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与学生发展的全面促进,学校应建立一套完善且有效的机制,着重于实施定期的监督与指导工作,并通过设立总结评估体系,对表现优异的个人或集体予以表彰,同时对进步空间较大的部分给予适时的激励与指导,以此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竞争环境。

三、全方位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引导与主导地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涉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强调全员育人的理念,明确全体教职工皆负有思想教育的责任。具体而言,每位教师不仅应当致力于知识传授(教书育人),而且应通过日常管理实践(管理育人)以及提供周到服务(服务育人)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与学习活动的核心渠道,其主导地位不容忽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途径,我们应深入贯彻学科融合的理念,将正面的思想道德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中,以此实现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道德观念灌输与知识体系构建的目标。

课外活动在教育领域中的贡献与影响乃是探讨的核心。将思想道德教育巧妙融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中,旨在实现这一教育过程的具体化、直观化与鲜活化,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深化其对道德理念的理解与实践。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典型事迹报告会、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以及激烈的体育竞技赛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而且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地接受并内化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产教融合深化背景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与革新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亟需构建“技术赋能·价值引领”双轮驱动的现代化体系。面对国际格局重构与技术革命加速的时代变局,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大数据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思政教育对象正呈现认知模式数字化、价值诉求多元化的新特征。这要求我们在赓续党的政治优势与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融合智能技术:依托知识图谱构建学生成长数字画像,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运用 VR/AR 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与职业伦理实训场景,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象化体验;开发人机协同的智慧思政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师生网络行为数据,建立思想动态预警与干预机制。同时,需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数字素养提升深度融合,如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企业生产场景中的道德决策,在技能训练中植入职业规范教育。此外,应构建开放包容的校园数字文化生态,利用 AI 助手开展 7×24 小时交互式价值观对话,通过智能推荐引擎推送契合师生需求的时政微课,并定期组织AI 伦理主题沙龙、数字工匠案例展播等活动,形成“线上精准引导—线下实践淬炼—环境浸润熏陶”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这一创新路径既是对“大思政课”理念的深化拓展,更是培养具备数字时代责任担当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选择。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顺应时代变迁,吸纳前沿理念,融入创新元素,并开发有效策略,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累积,方能契合社会进步的需求,确保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果。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研究[J].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杂志,2020(5).

[2]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读本[Z].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