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

作者

张祥英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 215600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紧密结合,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同时,该模式还强调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明确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方向

(一)制定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具备 SMART 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ound)。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加减法”时,目标可设定为“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能在 5 分钟内完成 5道相关练习题,准确率不低于 80% ”。这样的目标既具体又明确,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同时,5 分钟内完成 5 道练习题的要求,也为学生设定了合理的时间限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快速解题能力。而准确率不低于 80% 的标准,则为学生设定了明确的学习质量期望,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二)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确保每个环节都与目标紧密相连。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练习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首先,可以从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开始,让学生熟悉基本的计算步骤。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引入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引导学生学会通分和转换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2]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模拟、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图形的认识”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个“图形拼图”游戏,通过这种互动性强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图形。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在一体化课堂中,教师应多用启发式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讲解“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如何计算,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观察小正方体数量与长方体尺寸的关系。这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亲自发现知识,深刻理解体积计算公式。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学习评价,促进教学反思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多个方面。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

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和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发展目标。

(三)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通过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构建高效课堂

(一)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无缝对接

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时,教师应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等,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无缝对接。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和听觉元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可设计包含关键知识点的多样化练习题和测试卷,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这些练习和测试有助于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了解知识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二)加强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指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测量不同直径的圆周长,引导他们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理解圆周率。这种互动方式加深学生理解,培养观察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应积极回应学生问题,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被尊重,积极参与课堂。设计小组合作活动,通过协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营造积极互助的课堂氛围。[3]

(三)持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持续改进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时,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学方式,如使用实物模型、动画等,帮助理解记忆。引入竞争机制,如数学小竞赛、奖励制度,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主动探索,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持续改进教学策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全面发展,构建高效和谐的数学课堂。

五、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学习评价等措施,我们可以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互动、和谐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春华 .“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 [J].新智慧 ,2020(19):99+101.

[2] 吴妙玲 . 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探讨 [J].学苑教育 ,2021,304(04):37-38.

[3] 黄秀梅 .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原因及路径探析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23(0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