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学生“考公热”现象的社会影响因素探析

作者

陈嘉乐

南京审计大学 211815

引言

公务员考试作为政府主导的人才选拔方式,有着超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相较其他职业,大学毕业生对公务员的热诚和追捧度更高,近年来,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热情一直居高不降,形成一股“考公热”。“考公热”现象折射着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心态的变化,背后隐藏的是对公职精神培育和唤醒的深层思考。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考试(“考公”)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要选择,出现“考公热”现象,这既表现出就业市场的结构矛盾,又体现出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文想要探究“考公热”现象的表现特点以及背后的社会影响因素,从而给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给予参考。

1 大学生“考公热”现象的表现特点

1.1 现象的规模与趋势特征

近些年来,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一直处在上升状态,按照相关统计,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两百五十万,竞争比达到七十分比一,有些岗位甚至到了“千里挑一”的地步,这组数据显示出“考公热”已由个别现象转变为一种普遍趋势。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依然是“考公”的主力军,不过近些年来硕士、博士报考比例不断攀升,这显示出高学历人才更偏爱稳定的职业,而且不同专业的报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文学、法学、管理学这些文科专业的学生报考比例比较高,理工科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少,这和岗位需求以及专业契合度相关。从地域上看,经济不发达地区竞争更激烈,一些考生把考公当作“逃离北上广”,反映了就业市场区域不平衡。

1.2 现象的群体心理动机

“考公热”背后反映出大学生的多重心理动机,第一点是就业安全性。在疫情后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公务员的编制保障、稳定收入和福利成为大学生的吸引力。社会地位认同也是重要驱动力,在传统观念里,公务员是“铁饭碗”,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尤其是在婚恋市场、家庭期望上占优,很多大学生考公并非单纯为了个人发展,家庭和社会价值观也起到作用。一些考生存在“路径依赖”心理,觉得当公务员是最保险的工作,不愿意去了解创业、民营企业等其他行业,导致“考公热”更加严重。此外,群体从众心理加剧“考公热”,当身边同学都投入备考大军,个体会产生“不考就落后”的焦虑情绪,陷入恶性循环,部分媒体对公务员生活的片面渲染,塑造“安稳体面”的刻板印象,也误导了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这种集体心理倾向和社会环境交织,促使考公热潮不断攀升。

2“考公热”的社会影响因素探讨

2.1 经济环境与就业市场压力分析

经济下行压力是“考公热”的背景,近年来全球经济波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就业市场收缩,私营企业裁员、降薪事件频发,稳定性成为求职者首要考虑因素,公务员岗位受经济周期影响小,成为经济不确定时期的“避风港”。部分家长宁可让子女在家待业、全心备考,也不愿意让子女先就业再择业,因此待业备考的群体愈发增多。而缺乏对不同行业和职业的社会认知,缺乏抗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孤注一掷的求职体验,是引发大学生职业空心感的根源。高校扩招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近 20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从每年百万级增长到千万级,但是优质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的增长,“考公”变成了“独木桥”,而且一些行业(互联网、金融等)就业门槛提升,普通院校学生更愿意进入公

务员这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赛道。

2.2 制度环境与政策导向

公务员的福利保障体系是吸引大学生的关键因素,相比于企业,公务员有更稳定且更高的工资待遇、更完善的养老与医疗保障、住房补贴和职业年金等福利,特别是对于房价高昂的一线城市来说,公务员的保障体系极具吸引力。政策导向也助推“考公热”,近年来国家加大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力度,扩招县乡基层岗位,提升基层公务员待遇,吸引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晋升机制规范(如职级并行制度),也为职业发展带来预期,增加了岗位吸引力。此外,国家在人才引进和留用上也出台了不少配套政策,定向选调生计划、专项招录计划等等,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打开了更多的进入公职系统大门。而公务员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和荣誉感也在不断上升,在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的当下,成为了不少家庭和毕业生眼中的“铁饭碗”。制度保障、政策引导和社会认知的多重因素叠加,共同造就了“考公热”的持续升温。

2.3 社会文化及价值取向的变迁

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在今天仍有影响,在中国社会,公务员是“体面职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婚恋、社交方面都有优势,这种文化惯性让很多家庭支持孩子去考公务员,加剧了“考公热”。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也影响着职业选择,社交媒体上的公务员生活被美化成“朝九晚五”、“福利优厚”,而私营企业的压力被渲染成“996”、“裁员”,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公务员岗位存在理想化认识。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导致“考公热”,在大部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中,公务员依旧是“成功”的象征,而创业、自由职业等非传统就业方式缺乏社会的认可,这使大学生的选择更加有限。

结语

“考公热”现象是经济、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就业市场萎缩促使大学生追求稳定,公务员的福利保障和政策支持形成制度吸引力,传统“官本位”文化和新媒体舆论塑造社会价值取向,但过度集中在公务员岗位会引发人才错配,抑制市场创新活力,未来要通过改善就业市场、拓展职业道路、引导多元价值观等途径,促使大学生就业结构合理化,达成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陆惠君 , 黎欣雨 . 大学生“考公热”现象的成因及引导路径探讨 [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9,29(02):9-11.

[ 2 ]王怀月 . 应届毕业生考公热的社保原因探析 [ J ] .劳动保障世界 ,2019,(2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