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旅游商业化耦合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姚伽伟 杨欣瑜

商洛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1]。商洛市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旅游发展浪潮下,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旅游商业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旅游商业化能够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提供资金支持和传播平台[2] ;另一方面,文化传承能够丰富旅游商业化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然而,在实际的耦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3]。

1 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旅游商业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1.1 现状分析

1.1.1 文化传承方

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模型的构建,对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文化传承水平虽然有待提高,但在传统文化景观保存度、传统文化活动承接度和传统文化价值传播度等维度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保护意识。例如,部分传统村落对古建筑进行了修缮,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这是对传统文化景观保存度的重视。在传统文化活动方面,一些传统村落恢复了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展示等,这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1.1.2 旅游商业化方面

旅游商业化的综合评价值反映出商洛市传统村 落的旅游商业化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商业密度的增加,如商业户数和商业面积的合理规划, 客的消费 商业业态的多样化也在逐步发展,从简单的餐饮、住宿到特色手工艺品销售 业化的内容。旅游感知度的提升,包括商品价格合理、商业环境良好和服务态度良好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了较好的旅游体验。

1.2 存在的问题

1.2.1 耦合协调度方面

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旅游商业化两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处于轻度失调衰退类与初级协调发展类之间,且以失调衰退类居多。这表明文化传承与旅游商业化的发展尚未达到理想的协调状态,两系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差异,相互促进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耦合协调模型的分析来看,两系统的耦合度均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受到多种因素如文化传承系统和旅游商业化系统的权重分配、各指标的发展不均衡等影响,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

1.2.2 文化传承方面

目前,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较低,平均值为0.2546。这说明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着保护力度不足、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例如,部分传统村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传统技艺的传承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传统文化景观在现代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不合理的改造,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涵。

1.2.3 旅游商业化方面

目前,商洛市传统村落旅游商业化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也较低,平均值为 0.2191。这反映出旅游商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规模较小、业态单一、缺乏特色等问题。例如,部分传统村落的旅游商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以传统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为主,缺乏与现代消费需求的结合。目前,各传统村落的商业业态布局不够合理,存在过度集中于某些区域的情况,导致部分区域商业竞争激烈,而其他区域则商业发展不足。

2 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旅游商业化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2.1 加强文化传承保护

2.1.1 构建数字化保护与活态传承体系

针对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系统综合评价值较低的现状,需建立“科技赋能+ 社区参与”的双轨机制[4]。一方面,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借鉴太子坪村对陕南特色花灯、金丝十三花等非遗的活态化保护经验,利用 VR/AR 技术还原古建筑营造技艺、民俗仪式场景,在棣花古镇、漫川关等村落设立沉浸式体验中心,通过扫码识古建、虚拟祭祀等活动增强互动性。另一方面,创新社区传承载体,建立“非遗工坊 + 家庭传承”模式,如云镇村限定每户推出一款传统菜品(王家酸菜面、刘家荞麦饸饹),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步设立村民生态议事会,将垃圾分类、山林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强化居民文化认同感。同时,实施 70 岁以上省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联合学校开设剪纸、刺绣等课程,培养青少年传承群体,确保技艺“后继有人”。

2.1.2 深化文化基因与现代创意融合

破解文化资源浅层化利用困境, 推动文化元素创意转化。重点开发三类产品:一是依托秦岭生态资源,设计“商於古道”IP 的文创 水丝巾 是结合农耕文明,在法官庙村打造梯田认养、茱萸古法酿造等体验 意大赛,吸引设计师以秦楚文化、商帮历史为素材创作现代文旅商品。同时, 传统营建工艺的商户给予税收减免,如太子坪村通过“旅游协会”制定价格区间 此外 开展非遗“六进”活动(进景区、学校、社区等),打造漫川大调实景演出等沉浸 展演,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参与。

2.2 优化旅游商业化布局

2.2.1 科学分区与流量调控机制

针对商洛市传统村落旅游商业 密度失衡等问题,需构建“分级管控 + 智慧导流”的空间规划体系 [ 核心 业态(文化展馆、非遗工坊),避免过度开发破坏文化原真性; 商旅 业态,引入“柞水木耳”“丹凤红酒”等地理标志产品工坊,形成“ 层业态结构;居民生活区配套便利店、社区食堂等基础服务,采用网格化布局保障 活需求。 同步开发智慧导览系统,实时监控客流,对过度饱和业态启动退出机制,破解同质化竞争导致的恶性竞价。

2.2.2 文化赋能与业态低碳升级

破解业态单一化和低附加值困境,需推动“文化基因 + 绿色标准”的业态革新。深挖文化资源转化高价值产品:开发“非遗 + 体验”套餐,如洛南草编 DIY、山阳手工挂面制作,推出梯田认养、茱萸古法酿造等农耕体验项目,打造“商於古道”IP 的文创衍生品(草编手包、秦岭山水丝巾);培育新兴消费场景:在棣花古镇、终南山寨发展夜间经济,如宋金主题夜游、篝火晚会,嫁接沙滩排球U19 世锦赛打造“体育+ 非遗”消费场景,如旱地龙舟赛、传统服饰运动秀,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1.5 天以上;建立绿色商业标准:制定《低碳业态准入标准》,推广可降解包装、电瓶车接驳,禁止高污染业态进入,重点发展“民宿+”经济,如禅修民宿、药膳餐饮,推动朱家湾村高端业态占比不断提升,实现“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6]。

2.3 提升耦合协调机制

2.3.1 建立跨部门协同与动态监测平台

针对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旅游商业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的问题,需成立市级文旅协调发展办公室,整合文化、旅游、环保等多部门职能,制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准入标准》,明确文化保护红线与商业开发边界。同步构建耦合协调度动态监测系统,每季度评估村落发展状态,通过数据平台实时追踪建筑原真度、业态布局合理性等关键指标。对失调村落实施精准干预,如漫川关镇需降低商业密度并修复古建原貌,法官庙村则需提升文化展示深度与游客参与度,形成“监测- 评估- 调控”闭环管理机制[7]。

2.3.2 创新利益共享与分级激励机制

推广朱家湾村“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并设立文化保护补偿基金,对修缮传统建筑的商户给予最高50% 补贴。将耦合协调度纳入县区考核体系,实施“红黄蓝”分级预警机制:协调度≥0.6 的村落给予用地指标倾斜,支持发展文化体验业态;协调度≤ 0.4(失调衰退)的村落暂停新增商业项目审批,优先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与生态修复。同时,建立文旅收益反哺文化保护机制,提取旅游收入的 15% 专项用于非遗记录(如70 岁以上传承人影像工程)、传统技艺课程开发及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保护—利用—反哺”良性循环。

2.4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2.4.1 构建本土传承人培育与技能提升体系

针对商洛传统村落青壮 崔晰 需建立“传承人孵化 + 服务能力提升”双轨机制。强化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 联合地方高校开设剪纸、刺绣、草编等传统技艺课程, 设立 兰”民宿管家培训,覆盖非遗讲解、电商运营、旅游服 统村落 旅专员” 认证,提升本土人才专业素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通过创 题民宿、 手工艺工坊,并推广云镇村“家庭传承”模式,限定每户主推一款传统菜品, 避 确保饮食技艺原真度

2.4.2 引进高端人才与深化产学研协同

破解专业运营策划人才匮乏的瓶颈,需实施“外部引智 + 在地实践”融合策略。定向引进复合型人才,推行“新乡贤计划”,招募硕士学历且具备 3 年以上文旅经验的高端人才,提供住房补贴与项目孵化支持;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乡村 CEO”培养基地,定向输送擅长文化活化、业态策划的运营管理人才,借鉴朱家湾村与“隐居乡里”品牌合作经验,提升高端业态占比。搭建产学研转化平台,成立商洛文旅智库,邀请专家提供古建修复、数字化保护等技术支持;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推动“师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衔接,并依托电商平台拓展洛南草编、丹凤红酒等非遗产品销售渠道,实现“技艺传承—产品开发—市场推广”闭环发展。

2.5 强化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2.5.1 构建精准客群定位与智慧营销体

针对商洛传统村落游客认同度偏低的问题,需深度细分客群并建立数字化营销网络。文化研学客群可依托“商於古道”历史IP 和贾平凹文学资源,开发沉浸式剧本游、非遗工坊体验等深度文化产品;康养休闲客群则聚焦“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气候优势,整合森林瑜伽、药膳温泉等资源,打造“秦岭四季康养之旅”主题线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同步升级“一机游商洛”智慧平台,接入客流监控、多语种导览、预约支付等功能,实时推送个性化线路,并通过短视频平台精准投放“跟着非遗游商洛”系列内容,提升转化率[8]。

2.5.2 打造全域品牌矩阵与跨界联动生态

以“秦岭传统村落”统一标识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品牌体系。深挖文化符号赋能品牌,将商洛花鼓、仓颉传说等国家级非遗融入旅游产品设计,推出“非遗美食示范街”和文创衍生品,并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升国际认可度。强化跨界资源整合,借势U19 沙滩排球世锦赛等赛事IP,设计“体育+ 非遗”主题线路;推进“西商文旅双城卡”区域协作,共享西安客源市场;联合头部文旅企业策划“百媒达人采风”“千车穿越秦岭”事件营销,通过董宇辉直播专场等新媒体爆破式传播,塑造“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乡村画卷”品牌形象。

3 结论

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旅游商业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通过加强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旅游商业化布局、提升耦合协调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强化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商洛市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有助于提升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政府、社会、村民等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唐承财 , 梅江海 , 秦珊 , 等 .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评述与展望 [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3,46(3):1-12.[ 2 ]唐承财 , 刘亚茹 , 万紫薇 , 等 .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 [ J ] .地理学报 ,2023,78(4):980-996.

[3] 杨立国 , 彭梓祎 .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评价 [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2,45(2):74-82.

[4] 白玉洁 .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旅游商业化耦合协调度评价及调控路径研究——以贵州省肇兴侗寨为例[D]. 北京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15-21.

[5] 新华社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 (2024-2027 年 )》[EB/OL].(2025-01-[2025-02-26].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7000493.htm.

[6] 陈政宏, 陈太政, 张诗涵, 等. 旅游驱动下山区乡村转型发展的机制研究——以栾川县重渡村为例[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25,42(2):63-69,77.

[7] 余侃华 , 程哲 , 张睿婕 , 等 . 乡村振兴视角下陕南公共文化设施文旅融合路径及实现机制 [J]. 西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5,55(2):449-461.

[8]张妍 , 任燕妮 , 刘士博 , 等 . 商洛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学报 ,2023,37(1):89-96.

基金项目: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2411396043) ;科研基金项目(23SSK002)

作者简介:姚伽伟(2004-),男,陕西汉中人,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