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批判性思维之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航向
吴秀芳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三中学 351152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紧密相连。文章旨在探讨部编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通过分析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认为,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文本解读、多元评价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体系,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信息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评价并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仍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结论的质疑和否定,更是基于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批判性思维要求个体在面对信息时,能够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体现为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多重含义和深层意图,提高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信息,避免被误导和欺骗,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使得课堂缺乏互动与活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长期以往,学生可能逐渐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影响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探索多样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实践机会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实践机会。受限于教学时间和资源,教师可能更侧重于知识传授而非思维培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应用于实际阅读中。缺乏实践,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需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强化这些思维技巧。
三、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引导:激发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问题引导策略同样展现出了其非凡的创新力与实效性,在《短歌行》一课的教学中,这一策略被教师运用得淋漓尽致,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产生了显著影响。
教师首先抛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曹操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描绘人生苦短的?”这一问题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深入诗句,探寻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学生们在诗句间穿梭,不仅感受到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与叹息,更体会到了曹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与意图。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如“曹操为何在诗中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这些贤才对于曹操来说意味着什么?”等,学生们逐渐理解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胸怀与抱负,以及他对人才的极度渴求。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促使他们站在曹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其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随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分析这一课的艺术特色,并评价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一要求迫使学生跳出文本本身,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这首诗。学生们需要综合运用文学知识、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诗句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进行深入剖析。在思考与交流中,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创意性的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短歌行》为灵感,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或追求看法的现代诗。这一任务不仅考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创作能力,更促使他们在模仿与创新中深化对原文的理解,实现自我超越。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问题引导与创意活动,学生们在这篇的教学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创设情境: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和探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争议性的文本或话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激发批判意识。这种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使其主动寻找答案、分析问题,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深入探讨能够逐步提高对事物的评价能力,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可选择一篇关于校园暴力问题的文章报道,并提出具体问题:"这篇报道中,作者对校园暴力问题的观点是否充分体现了受害者的处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看法,探讨报道中是否存在信息遗漏或者偏颇,以及作者所持观点的合理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报道内容的分析,提出疑问,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关注报道中所涉及的校园管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报道内容以及在讨论中的思考,明确自己的立场,并提供具体的论据支持。
(三)文本解读:深化批判性思维的路径
文本解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解读过程中,学生得以从多角度审视文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语言艺术、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三个维度进行解读。首先,聚焦于朱自清细腻的语言艺术,学生们被引领着去品味那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感受作者笔下自然景致的静谧与灵动。这一解读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探究欲望。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深入剖析文本。学生们在探讨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时,逐渐领悟到作品背后那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种解读方式促使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捕捉情感线索,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培养起对文学作品细腻情感的敏感度。
教师还鼓励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学生们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荷塘月色》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价值。这一解读视角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学会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审视和评价。在解读过程中,教师始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更为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多元评价:提升批判性思维的保障
在阅读教学中,多元评价以其全面性、包容性和灵活性,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授《祝福》时,教师就巧妙地运用了多元评价的策略。首先,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们围绕祥林嫂的命运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同伴进行交流和碰撞,形成了多样化的思考角度。教师则作为倾听者和记录者,仔细捕捉学生们的各种见解,为后续的评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依据。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还促使他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多元评价还强调对学生思考过程、论据充分性和表达清晰度的关注。这促使学生们在表达观点时不仅要注重内容的正确性,还要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条理性。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促进了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
结语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文本解读、多元评价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严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考,2025,(04):97-99.
[2]李红霞.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阅读与创意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J].新校园,2024,(12):19-21.
[3]潘金宝.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4,(1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