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党校思想政治工作“三维立体创新体系”构建与实践
崔海迪 谢宗宇
1. 定远县委党校;2. 定远县职工子弟小学 233200
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熔炉”,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党献策的神圣使命。面对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多元化、思想需求复杂化、技术变革加速化的挑战,县级党校以“铸魂”为根本、“赋能”为导向、“领航”为目标,创新构建“理论武装维度 + 实践淬炼维度 + 师资赋能维度”三维立体体系,推动思政工作从“平面化说教”向“立体化浸润”转型,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一、县级党校思政工作的现实困境与创新逻辑
(一)传统模式的“三重瓶颈”
1. 理论教育“悬浮化”。传统课堂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与时代热点、基层实践的深度联结,导致学员对理论的理解停留在“知其然”层面,难以“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2. 实践育人“碎片化”。现场教学、调研实践等活动缺乏系统性设计,存在“为参观而参观”“为调研而调研”的现象,未能形成从“理论认知—实践体验—反思升华”的完整闭环。
3. 教师授课“浅层化”。党校师资存在能力断层现象,部分教师满足于“照本宣科”,理论讲解停留在概念堆砌,缺乏对政策背景的深度解构,导致学员“听得懂故事,悟不透原理”。
(二)三维立体体系的底层架构
1. 理论武装维度。筑牢“思想之基”,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
2. 实践淬炼维度。搭建“行动之桥”,解决“怎么用”“如何干”的问题。
3. 师资赋能维度。激活“师资之力”,解决“如何精准化”“怎样可持续”的问题。
二、县级党校三维立体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理论武装维度:打造“铸魂”新课堂,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鸣”
1.“理论 + 时代”:打造动态化课程体系
建立“时事直通车”机制,及时将最新政策融入教学,邀请省、市党校以及高校的权威专家教授进行解读。构建“理论 + 案例”教学模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中巧妙嵌入“地方实践案例”。
2.“理论 + 互动”:创新沉浸式教学方法
构建“现场教学矩阵”,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基层治理示范点以及重点项目一线,为学员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开展“五同”教学,让学员真正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本领。
3.“理论 + 传承”:挖掘本土化教学资源
深入系统地梳理本地革命历史、名人事迹,开发本地特色课程。开展“红色对话”。邀请老党员、离休干部走进党校课堂,与青年党员面对面交流,将红色传统转化为生动的“活教材”,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
(二)实践淬炼维度:搭建“赋能”新平台,实现从“纸上谈兵”到“脚下有泥”
1. 创新课程设计
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基层治理难点,建立“一线课堂”机制。组织学员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一线开展调研实践,同时,要求学员围绕调研课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或调研报告,并作为结业考核硬指标,形成“问题发现—对策研究—成果转化”闭环,有效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构建分层教育
针对乡科级干部、中青年干部等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学员,量身定制差异化教学方案。如,为乡科级干部增设治理能力提升模块,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为中青年干部打造“红色讲堂 + 实践淬炼”套餐,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锻炼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分层分类,让理论学习精准滴灌,激发各层级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3. 强化实践结合
组织学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以沉浸式教学重温革命历程,在历史场景中感悟初心使命;开展基层调研实践,让学员深入一线,在走访考察中体察民情、
汲取智慧。通过“理论学习 + 实践淬炼”双轮驱动,促使学员将理想信念根植于心,把宗旨意识外化于行,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三)师资赋能维度:构建“领航”新生态,实现从“单点培养”到“系统赋能”
1. 优化师资结构
实施“名师工程”,遴选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骨干教师,给予重点培养与支持。同时,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从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等引进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
组建理论宣讲团。打造“党员业务能手 + 优秀骨干教师”宣讲团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教师的专业优势,将党的理论和政策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选派教师挂职锻炼,让教师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 强化能力提升
根据教师专业背景、教学经验、职称等因素,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青年教师侧重于教学基本功训练,如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应用等;骨干教师着重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参与课题研究、教学成果申报等;资深教师则聚焦前沿理论研究与高端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实施“传帮带”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小组建在学科组上,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通过“选课—定课—备课—磨课—评课—竞课”的六步磨课流程,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形成良好的师资发展梯队,确保党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建立教学科研激励制度,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员评价等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设立教学科研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全面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同时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帮助教师明确发展方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良好的师资发展生态。
三、县级党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方法论
1. 坚持政治属性与时代特征相统一
党校姓党是根本原则,必须将政治建设贯穿创新全过程;同时,要以开放姿态拥抱新技术、新载体,让思政教育既“有厚度”又“有温度”。
2. 坚持理论深度与实践力度相统一
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将理论创新根植于实践土壤,通过“问题导向—理论研究—实践验证—经验升华”的闭环,实现从“务虚”到“务实”的跨越。
3. 坚持系统思维与精准施策相统一
三维体系不是简单的“模块叠加”,而是通过理论、实践、数字的有机联动,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同时,依托数据精准分析个体需求,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性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