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讨引入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效果费的问题

作者

周文军

涟源市风景园林中心 湖南涟源 417100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工程在生态环境与景观塑造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承担着改善生态、调节气候等功能,还对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居民生活意义重大。但目前工程质量与艺术效果存在问题,引入艺术效果费,能从经济与质量管控两方面,促使各方重视艺术品质,提升建设水平,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效果费;评定标准;行业发展

1园林绿化工程特点剖析​

1.1植物的生命性​

园林绿化工程与其他工程显著不同,其主要材料植物具有生命特征。植物生长遵循自然规律,形态、体量和生态功能随时间变化。工程设计施工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生长周期、习性和环境适应性。不同季节,植物生长速度和景观表现不同,养护措施也需根据生长阶段精准调控,否则可能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影响工程艺术效果和生态功能。​

1.2布局的全局性和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布局并非简单堆砌,需兼顾地形、周边建筑、交通及居民需求,与城市风格协调。艺术性体现在运用美学原理,搭配植物色彩、形态,结合景观小品营造空间意境。如中式园林追求曲径通幽,欧式园林强调几何对称。合理布局可提升景观观赏性,为居民打造舒适空间,增添城市魅力与文化底蕴。​

1.3后期养护的长期性​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后,长期养护工作随即开始。植物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养护需求不同:幼年期需充足水分养分,促进根冠生长;成年期要合理修剪,维持树形与通风。精细养护是景观艺术效果的保障,养护不力,植物易杂乱染病,景观美感将大打折扣。

2中小城市绿化面貌现状及问题分析​

2.1行政指令过度干预​

部分中小城市在园林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时,易受行政指令过度干扰。政府为求短期政绩,未经充分论证便强推绿化方案,使设计脱离当地实际,既忽视居民需求,又罔顾生态承载能力。像不顾气候、土壤及财政状况,盲目打造大规模景观,导致工程实施困难,难以达成预期艺术与生态效果。​

2.2前期需求论证缺失​

前期需求论证是园林绿化工程科学规划的基石,但在中小城市中常被忽视。因缺乏对居民需求、生态环境及城市发展的深入调研,绿化工程规划往往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像公园绿地建设,未充分考量周边居民年龄结构与活动习惯,休闲设施和场地不足;道路绿化未结合交通流量与道路功能布局,影响行车视线与行人体验,降低了工程实用性与艺术价值。​

2.3施工图审查不科学​

施工图审查是保障施工质量与艺术效果的关键,但部分中小城市的审查存在漏洞。其往往重安全与基本功能,轻艺术合理性、植物配置科学性及施工细节可行性。不合理设计未被及时纠偏,致使施工中设计频繁变更,既增成本,又拖进度、损艺术效果。比如,植物配置不当,易致生长空间冲突,破坏景观协调性。​

2.4植物素材引进盲目​

部分中小城市为打造新颖景观,在绿化工程中盲目引进不适宜本地环境的名贵植物。这些植物因无法适应气候与土壤,常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引进此类植物的运输、种植及养护成本高昂,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例如,北方地区引进南方热带植物,需建造温室养护,却仍难保证植物正常生长与景观效果。

2.5监理监督不力​

监理单位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作用关键,却常监督不力。部分监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把控施工技术与质量,在植物种植、养护等关键环节,无法及时纠正施工单位的不规范操作。例如,对植物种植深度、间距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未能制止,影响植物生长与景观效果。此外,监理单位在工程进度、成本控制与艺术效果监督上缺乏协调,难以保障工程顺利推进与整体质量。​

2.6后期养护不到位​

后期养护对维持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与景观效益至关重要,但中小城市常因养护资金匮乏、设备老旧、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导致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不规范。修剪不当易破坏植物形态,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则影响植物生长,让绿化景观衰败,难以达成预期效果。

3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效果评定体系构建​

3.1评定等级标准设定​

可将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效果设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优” 指植物配置、景观布局、空间营造达到较高艺术水准,植物健壮、景观突出,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良” 指整体效果佳,植物配置、布局合理,能满足居民需求;“一般” 指存在不足,植物生长、景观效果基本达标,但细节与协调性待提高;“差” 指植物生长不良、布局混乱,无法满足设计与使用要求。​

3.2评定参与主体​

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效果的评定,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单位作为发起者,其评定着眼整体规划与投资效益;评审专家凭借专业知识,从技术和艺术视角客观评价;使用单位基于直接体验,反馈工程实际使用的便利与舒适;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全程,能发现影响艺术效果的因素;社会公众作为间接受益者,参与评定可反映社会满意度。各主体视角互补,共同保障评定全面客观。​

3.3评定时间选择​

将评定时间设定为竣工验收后的次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经过一年的生长周期,植物在新环境中基本适应并进入稳定生长状态,此时能更真实地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景观效果;另一方面,工程在投入使用一年后,使用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其使用功能和艺术感受有了较为充分的体验,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反馈。同时,这一时间段也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提供了一定的整改和完善时间,使评定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有助于推动后续工程的改进和提升。​

4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效果费确定机制​

4.1计算基数确定​

以绿化工程分部分项费总和作为艺术效果费计算基数,有科学合理性。该费用涵盖苗木采购、种植施工、景观小品制作等直接关联植物种植与景观构建的支出,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与艺术效果。以此为基数,让艺术效果费和实际投入紧密挂钩,工程在植物、景观建设投入越多,艺术效果费基数越高,激励各方在保证工程质量时,更重视艺术效果打造,推动资源合理配置。​

4.2费率取值范围设定​

依评定等级设不同费率,优 15%、良 10%、一般 5%。此设定借经济杠杆,激励各方提升工程艺术效果。高费率对建设单位意味着更高回报与更好形象;对施工和监理单位,是工作成果的认可。获评 “优” 时,15% 艺术效果费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促使在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加大艺术投入;“良” 和 “一般” 费率则反映工程质量,起到约束引导作用,推动各方持续提升工程品质 。

5引入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效果费的意义​

5.1促进建设单位科学规划​

艺术效果费的引入,推动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强化论证与规划。为争取更高艺术效果评定及费用,建设单位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市场调研与可行性研究,充分考量当地生态、居民需求与城市规划,制定科学方案。规划设计时,建设单位密切与设计单位沟通,确保方案兼具艺术创意与施工、使用可行性,以此提升工程质量与艺术效果,助力项目可持续发展。​

5.2推动监理单位有效履职​

艺术效果费促使监理单位完善监理规划,强化施工全程监管。施工前,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把控质量与进度,纠正不规范操作;竣工后,参与艺术效果评定,助力提升工程质量。​

5.3助力施工单位规范施工与养护​

为获更高艺术效果费,施工单位会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调配资源,严格按设计种植植物、打造景观,把控细节与工艺质量。后期养护也会受到更多重视,施工单位将制定科学计划,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管护,保障植物健康生长,维持景观效果,实现工程长效价值。​

5.4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艺术效果费的设立,提升了社会公众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关注度,激发其监督热情。公众可通过网络平台、意见箱等途径反馈工程建设与养护问题。这不仅促使工程参与方重视质量与艺术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还增强了公众对城市绿化建设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力推动城市绿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6结语

尽管本研究在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效果费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艺术效果评定指标的量化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适应性研究有待加强;艺术效果费对工程成本和效益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进一步完善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效果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为推动园林绿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子庭,李燕. 园林绿化景观艺术设计 [J]. 上海轻工业, 2023, (02): 40-42.

[2]崔立强. 浅析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工程的要点 [J]. 农家参谋, 2019, (18): 119.

[3]陈国政. 当代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J]. 现代园艺, 2012, (20): 106.

作者简介:周文军(1979.10)男,汉族,湖南省涟源市,大专,工程师,主要从事绿化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方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