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学段整本书思辨性阅读启蒙教学路径探索
徐聪聪
浙江杭州市德天实验小学 310000
浙江杭州市德天实验小学 310000
当低年级学生捧起绘本或童话时,他们是否只是被动接受故事情节?传统阅读教学常停留于复述与道德说教,却忽视了儿童天然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思辨性阅读并非高学段专属,低学段儿童同样具备初步的质疑能力与表达需求。关键在于如何将抽象思维训练转化为符合其认知水平的具体活动。
一、低学段思辨性阅读的独特价值
低学段学生虽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 6-8 岁正是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总爱追问“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恰好能满足这种探索需求。相比单篇课文,完整的故事能让孩子跟随人物经历完整的事件过程,自然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关系。比如读《青蛙和蟾蜍》系列故事时,教师不必急于总结道理,可以先抛出问题:“青蛙和蟾蜍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他们性格一样吗?”孩子通过对比两个角色遇到问题时的不同反应(青蛙爱动脑筋,蟾蜍更情绪化),会发现朋友相处需要包容差异。
二、启蒙路径的三大实施原则
(一)“浅问题”触发“深思考”
教师需将抽象的思辨目标拆解为符合认知水平的具体问题,形成由浅入深的引导链条。例如,初读《小猪唏哩呼噜》时,可先问“故事里谁最有趣?”待孩子关注角色后,再追问“如果小猪把捡到的东西自己留下,会发生什么?”这类问题既贴合儿童对情节的兴趣,又能自然引出对诚实与后果的关联思考。
(二)“真情境”替代“假讨论”
低学段儿童更需要具身化的任务设计,将文本理解转化为可操作的真实问题。例如学完《爷爷一定有办法》,可布置“家庭旧物改造计划”:让孩子带一件旧物到课堂,说明改造理由并模拟使用场景。这种任务将“节约”主题从故事延伸到生活,孩子需调动文本记忆(爷爷如何改造毯子)、结合生活经验(旧物如何再利用)、考虑实用性(改造后是否好用),实现多维度思维整合。
(三)“容错式”鼓励“敢表达”
低学段儿童对标准答案的恐惧往往大于思考本身。教师需建立思维优先的评价标准:用“你的观察角度很特别”替代“你说错了”,用“能说说理由吗”替代“再想想”。例如在《逃家小兔》阅读中,当孩子认为“小兔不应该离开妈妈”时,不必急于否定,而是追问:“如果小兔必须离开,妈妈会怎么做?”引导其完善观点而非改变立场。
三、具体教学路径设计
(一)预测与验证,培养证据意识
低学段学生天然具有预测本能,教师需将这种直觉转化为思维训练的起点。统编版教材中许多课文标题与插图已预留猜想空间,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文,封面呈现蜗牛与树林场景,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小蜗牛背着房子要去哪里?你觉得它会遇到谁?”孩子会结合生活经验(蜗牛爬行慢)和画面线索(树林四季变化)做出多样化预测。阅读过程中,教师需在关键节点暂停验证,如“小蜗牛春天出发,为什么到夏天才回来?”引导孩子从文中找出“爬得慢”“路上看到草莓”等细节,理解时间流逝与情节发展的关联。
验证环节需避免非对即错的评判,而应强调证据意识。例如学习《雾在哪里》时,教师可提问:“雾把大海藏起来后,为什么船只和灯塔都看不见了?”学生需从文中找出“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作为依据,再联系生活经验补充“大雾天开车要开灯”的认知,完成从文本到现实的逻辑衔接。这种训练能让孩子逐渐明白:任何结论都需要事实支撑,而非凭空想象。
(二)角色扮演,体验多元视角
角色代入是低学段儿童理解复杂关系的有效方式。统编版教材中大量对话类课文为此提供了天然素材,如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可通过分角色朗读实现视角切换。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细节:“小鸭子为什么说‘我不会游泳’时声音很小?”孩子通过模仿语气、动作,能自然体会角色能力差异带来的心理变化。表演后追问:“如果你是小公鸡,会怎样帮助小鸭子?”将角色体验延伸到现实人际交往。而在学习《狐假虎威》时,教师可设置动物法庭情境:狐狸是否真的聪明?老虎该不该被欺骗?学生需分别扮演不同动物陈述观点,如兔子说“狐狸救了大家”,野猪认为“老虎被骗很可怜”。这种设计迫使孩子跳出单一价值观,学会从权力关系、生存法则等多维度分析行为动机,初步建立批判性思维框架。
(三)联结与质疑,打通读写通道
教师需通过具象化工具将其转化为可追溯的思考轨迹。统编版教材中许多留白处适合进行思维可视化训练,如在《四个太阳》课后可设问:“你想画个什么颜色的太阳?为什么?”鼓励学生用简笔画记录想法,再用“因为……所以……”句式标注理由。教师收集作品后,可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全班分析:“为什么小明画黑色太阳给夜晚?他是怎么想的?”将零散观点转化为思维样本。
质疑能力的培养需从“敢问”到“会问”逐步引导。在学习《寒号鸟》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寒号鸟和喜鹊的窝有什么不同”,再提问:“寒号鸟冻死只是因为懒吗?如果它和喜鹊做邻居,故事会改变吗?”这类问题将批判视角从个人品质延伸到环境因素,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结果的复杂性。教师需特别保护“异想天开”的质疑,如“寒号鸟为什么不找其他动物帮忙”,即使偏离文本主旨,也能成为训练逻辑自洽性的契机。
四、结语
思辨性阅读启蒙不是要培养小学者,而是要守护儿童与生俱来的思考本能。当教师敢于放下标准答案,允许学生说“我觉得……因为……”,阅读便成为思维萌芽的土壤。这条路径的探索提示我们:真正的启蒙教育,永远始于对儿童思维潜力的敬畏与信任。
参考文献:
[1] 张晓佳 . 小学语文整本书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内涵诠释与价值实现 [J].华夏教师 ,2024(20):12-15.
[2] 欧小华 . 思辨性阅读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小作家选刊 , 2024(8):82-85 .
[3] 黄华芳 . 小学生整本书 " 思辨性阅读 " 的支架运用策略 [J]. 生活教育 , 2023(7):9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