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化自信视域下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策略探究 

作者

谭沭优 杨鹰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实验学校 重庆万州 404020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在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何为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自信,将培养文化自信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始终,使之内化于民族血液,外化于对祖国的热爱与信任。

一、厚植爱国情怀,要与民族历程高度融合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材。史学大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惟知之深,故爱之切。”倘若一个民族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知之甚浅,那么,这个民族的人民也很难对他的国度产生太过强烈的情感。

中国古代史,源远五千年,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荣耀与骄傲。中国近代史,屈辱与抗争,是镌刻在民族骨子里的不屈与奋斗。我们教育学生,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历史,更要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激发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发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共鸣。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吹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号角,神州大地日新月异,民族复兴壮丽启航,长在红旗下的青少年,更要懂得热爱脚下的热土,以身为华夏人而自豪,树立“强国有我”的担当意识。

只有深刻地了解国情国史。

二、厚植爱国情怀,要与传统文化高度融合

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也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将爱国主义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情怀。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人狭隘意义上的爱国(忠君)并不是个人理想的终极追求,这之上还存在一种更高的层次,即爱天下。要理解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必须把“爱国”与“爱天下”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何谓“治国、平天下”,继而衍生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揭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即修身治国。个人的修身与国家的治理是休戚相关的。新时代的中学生也应当明白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己做起,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关心“窗外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担当大任的能力。

我们教育者,一方面要鼓励青少年继承发扬历代先贤的处世智慧,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理解层面的晦涩程度,每个学科的老师应以此为己任,在不同的课程领域里适时思政,同时更要注重内容与方式的革新,通过多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内心真正有所触动。

三、厚植爱国情怀,要与重大节日高度融合

节日中的文化要素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程发展,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节日涉及民俗文化,现代节日涉及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都是构成人民对祖国认同的文化基础。

如传统节日文化中,春节,“团圆节”,是人心的凝聚、乡土的情怀、家国的记忆,是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念;清明凭吊,寄寓着对祖先故人的追思,寄寓着对先烈英魂的瞻仰;端午,从屈原投江到对生命之重的认识、对国家责任的理解。现代节日文化当首推国庆节,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必不可缺;五四青年节,激励着青少年接过先辈旗帜,扛起复兴大任;七一、八一,有我党,有我军,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才有强大的安全保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警醒我们勿忘国耻,努力自强,珍爱幸福安宁的岁月。

我们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重大节日相融合,其一,要有充满庄重感的教育仪式。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如国旗下讲话等,或致敬或默哀;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亲临历史事件现场、纪念馆等地,用听觉和视觉因素,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在战争史的教育中,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其二,要采用具有民俗文化的教育方式。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增强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例如师生“实践教学”、民族节日大课堂、写对联赠对联、端午节学生包粽子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节日仪式,借助语言、行为等象征符号,切身感受到国家民族文化的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个体或集体爱国行为的生成。

四、厚植爱国情怀,要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理所当然的会受到校园文化的潜在影响。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是厚植爱国情怀的必经之路。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深刻地认识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 , 以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强调要把这一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中。这一点应当是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

其次,我们在校园文化中要注重引入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富有文化内涵的校规校训等,让学生身处精神家园,潜移默化接受熏陶。

第三,要利用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和德育活动之中,深入发掘教材内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利用国旗下讲话、读书月、辩论赛、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渲染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在校园文化实践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的情感,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内容越来越丰富,如科技竞赛、志愿活动、社团活动、课外社会调查实践等。通过此类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亲身实践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情感外化为具体的爱国行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学习强国,2021-08-31

[2] 张智 , 马琳 . 仪式礼仪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J. 思想教育研究,2019(04):118-122

[3] 刘斌 . 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 -- 以央视的传统节日报道为例 [J]. 青年记者,2018(3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