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作者

袁雅菲

武川县第一幼儿园 011700

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极为关键的阶段,情绪调节、社会适应、自我认知等心理能力的初步形成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然而,近年来幼儿情绪波动大、人际交往困难、依恋不稳等现象在园所中日益常见,暴露出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专业支持不足、家庭参与薄弱等问题。教育部等多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园协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家园共育是连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桥梁,家长对幼儿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回应,园所对专业引导与干预的实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有助于构建更加完整和有效的心理支持体系。

一、家园共育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增强心理支持的连续性与一致性

幼儿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依赖于环境的持续性与回应的一致性。幼儿园在校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回到家庭则依赖父母的陪伴与引导,若两者在教育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上存在偏差,容易导致幼儿心理混乱或行为反复。家园共育能够实现教育力量的协同,帮助家长了解园所的心理教育内容和方法,教师也能借助家长反馈更全面掌握幼儿的情绪波动和行为特征。通过建立统一的教育目标与行为引导原则,幼儿在园所与家庭之间获得心理支持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有利于其安全感的建立和情绪稳定的维持。

(二)形成多元视角下的儿童行为理解体系

幼儿心理状态复杂且变化迅速,仅凭教师或家长单方面的观察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通过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可以从不同环境和互动背景中观察幼儿表现,交换对其情绪、行为和社交反应的看法,从而构建更全面的理解视角。例如,一个在园所表现安静但在家中频繁哭闹的幼儿,可能是在家庭关系中受到影响。多元信息的交汇不仅有助于识别潜在问题,也能避免教育误判和干预失当,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提高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效率

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与识别的时效性密切相关。由于幼儿尚不具备自我表达和觉察能力,其心理困扰往往以行为偏差或情绪波动形式出现。通过家园共育,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第一时间发现异样,教师也能在集体活动中观察其与同伴的互动表现。双方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专业判断能够实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研判和早介入。与此同时,家园联合制定的干预方案也更易获得幼儿信任与配合,从而提高干预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四)推动教育方式的人文关怀与科学转向

传统幼儿教育在应对心理问题时往往侧重行为管控,忽视其背后的情感与发展需求,易陷入“纠正行为”的误区。家园共育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方法的融合,引导教师和家长从尊重个体、理解差异的角度看待幼儿心理状态。通过科学评估工具和专业支持平台,家长逐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则在教育中更加注重情绪支持与心理引导。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出对儿童的情感关照,也促进心理教育向更系统、更精准、更温和的方向转型,真正实现教育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结合。

二、家园共育模式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开展情绪认知与表达的共同教育活动

情绪认知与表达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起点。家园共育背景下,可围绕情绪识别、命名、调节与表达等主题,策划适宜的教育活动,实现园所与家庭在目标和方法上的联动。例如,在园内设置“情绪小屋”让幼儿通过绘画、手偶、故事表达情绪,在家庭中同步开展“情绪日记”记录每日感受;或通过视频教学、亲子共读情绪绘本等方式增强家长对情绪教育的理解力与参与感。教师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绪变化,家长也能反哺幼儿在家的情绪表现,共同构建情绪发展的支持网络,让幼儿在一致的教育氛围中逐渐学会理解自己与他人。

(二)设计亲子互动式心理成长主题项目

亲子共处时间是幼儿心理成长的重要场域,园所应积极开发具有心理导向的亲子主题项目,强化家庭在心理支持中的作用。这类项目应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如设计“我的情绪调色盘”手工活动、“勇气挑战日”游戏任务、“说出你的烦恼”亲子谈心卡等,通过亲子互动提升情绪沟通能力、社会性发展水平与自我认知能力。项目设置需分阶段、设目标,教师可在每阶段给予指导建议,家长通过任务完成过程更深入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同时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在陪伴中实现心理教育的自然渗透。

(三)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的双向动态管理体系

心理教育的系统性建设离不开科学的记录与持续追踪。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不应仅停留于园所内部的观察记录,还需借助家园共育机制形成双向动态管理。园方可根据教师日常观察、测评记录、行为表现等信息构建专业档案模块,同时设立家庭观察报告栏目,鼓励家长填写幼儿在家中的情绪变化、突发事件、睡眠饮食状态等内容,确保信息全面、真实、连续。档案应定期更新、可追溯、有反馈功能,教师与家长可根据档案动态调整教育策略,形成“发现—记录—反馈—干预”的闭环机制,推动心理教育精准化发展。

(四)组建园所心理教师与家庭协同支持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升需要专业团队与家庭力量的联合支撑。园所应建立由心理教师、班主任、保育员等组成的心理支持小组,同时吸纳有意愿参与的家长志愿者、社区心理顾问等,构建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团队应定期召开心理教育会议,分析个案、研讨策略、评估干预效果,并通过家长工作坊、心理沙龙、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家庭成员的心理育儿素养。协同团队应明确分工,建立沟通机制,实现家长与园方之间从“信息传递”到“专业共治”的转变,为幼儿心理健康营造更加专业、温暖、有力的支持环境。

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当前的幸福感与适应力,更关系到其未来人格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完善。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家庭角色日益凸显的今天,单一依靠园所力量已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需求。家园共育作为一种融合资源、协同育人的模式,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了可持续的路径支撑。

参考文献:

[1] 许根梅 . 利用家园共育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 ,2024,(04):94-96.

[2] 曹亚祎 . 家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J].当代家庭教育 ,2024,(0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