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文化意识素养的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唐婧博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 136200
引言
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其学习不仅关乎语言技能的掌握,更承载着文化理解与交际能力的建构。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英语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日益凸显。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理解与尊重差异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跨文化内容常被边缘化处理,常作为“背景介绍”或“课后拓展”出现,未能真正与语言知识有机融合。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文化理解与表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需教师在理念上增强文化教学意识,也需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真实或模拟的文化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中体验文化差异、理解多样性、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本文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系统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融合文化意识素养,构建面向交际实践的课堂文化教学策略体系。
一、确立文化意识目标,提升跨文化教学的内驱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基础在于文化意识的建立。文化意识不仅是对中外文化事实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以及在交际中灵活表达与适应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文化知识往往被简化为“英美国家节日”“名人故事”或“背景介绍”等零散知识点,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文化背后逻辑、价值观念的深层次理解。
要实现文化意识的有效融入,首先应在教学目标层面予以明确。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技能训练并重,避免语言教学“脱文化化”。其次,教学内容的选取需体现文化多样性与代表性,涵盖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教材是文化输入的重要渠道,人教版英语教材中设置了大量富有文化色彩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解码,提升其对语言使用背后文化策略的理解能力。
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文化认知与态度,在表达中不断比较、反思与建构,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意识。只有确立文化意识作为教学驱动力,才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理念基础与价值认同。
二、构建多元语境,促进文化理解的真实生成
语言始终嵌套于文化之中,文化学习也必须在具体语境中发生。高中英语教学要真正提升文化意识水平,必须超越“文化事实灌输”,构建有情境、有任务、有反思的文化体验路径。构建语境,不仅是营造教学氛围,更是为学生提供感受文化、理解文化与回应文化的空间。
教师可通过多模态资源、真实材料与跨文化对话模拟等方式,将学生置于具有文化对比价值的交际场景中。如在学习语言差异时,不仅列举英美口音、表达习惯的不同,更应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与交际策略的差异。课堂中可引入英美课堂礼仪、沟通方式、时间观念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并与中国文化进行并列呈现,通过小组辩论、情景演绎、写作任务等方式促进学生表达、判断与迁移。
例如,在Unit 1“Teenage Life”单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中外高中生课余生活的异同,分析“youth camps”与“中国学生补习班”的文化背景差异,探讨不同教育理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并形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文化语境构建,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文化意义的发现者与建构者,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得以自然生成。
三、融合文化比较,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文化认知
文化意识的深化不仅是“看见不同”,更在于“理解差异”和“思辨价值”。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是文化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化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表达立场,促进其文化认知的建构与深化。
文化比较应超越表面现象,关注价值理念与文化逻辑的异同。例如,在教学“节日文化”时,不仅介绍 Christmas 与春节的习俗,还可引导学生从家庭结构、宗教信仰、集体与个体观念等角度思考两者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从而建立起“文化差异—文化功能—文化价值”的思维链条。通过中外文化的互动性理解,学生能够超越“文化优劣”的简单判断,逐步形成对文化多样性与相对性的科学认识。
教材中的 Unit 5“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便提供了很好的文化比较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不同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如汉语中注重意境表达、英语中强调逻辑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语言如何塑造思维模式与文化特征。这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语言学习,也提升了其文化解释与表达能力。
四、优化教学评价,强化文化意识的过程监控与结果引导
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隐性性与过程性,其教学效果往往难以通过一次性测验直接体现。因此,需要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文化认知的发展过程与表达能力进行有效监控与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任务型教学方式设置可评价的输出环节,如跨文化写作、情景对话、小组展示、模拟访谈等,在评价过程中体现文化理解、观点表达与态度建构的综合要求。
同时,应重视学生在文化学习中的自我反思与成长记录。教师可引导学生撰写“文化日志”,记录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观察、思考与态度转变,并在学期末汇总形成“文化成长档案”。这一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个人认知变化,也为教师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评价应兼顾过程性与形成性,不仅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参与程度。通过“学生互评 + 教师反馈 + 自我反思”的组合评价形式,强化学生的文化参与感与责任感,使文化意识的培养真正内化于学习过程之中,从而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稳步提升。
五、结语
在英语教学日益强调综合素养发展的今天,文化意识的融合不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更是英语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目标定位、语境创设、文化比较与评价机制四方面,系统探讨了融合文化意识素养的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既需突破“知识灌输”的教学惯性,又要积极构建任务驱动与意义建构并重的文化学习体系,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实现文化认同与思维拓展。未来的英语教学应更加注重文化维度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成为具有语言能力、文化理解力与全球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实现语言学习向跨文化理解与合作能力的全面跃升。
参考文献:
[1] 苏蕾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研究 [D].鲁东大学 ,2022.DOI:10.27216/d.cnki.gysfc.2022.000439.
[2] 郭芳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分析 [J]. 教师博览 ,2022,(12):47-48.
[3] 潘妙婵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分析 [J]. 智力 ,2020,(2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