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指向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

陈佩星

武川县第一幼儿园 011700

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个体情绪调节、社会适应与人格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现实中不少幼儿园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不健全、干预手段有限等问题,难以全面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心理需求。同时,家庭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育人方式、情绪氛围与沟通方式对幼儿心理状态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政策引导下,推动家庭与园所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场域,正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指向家园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保障的可行性

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推动家园共育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例如,《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家庭与幼儿园应共同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并提出“家庭是儿童发展的第一环境”,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也将“家园合作机制建设”作为评估内容之一,鼓励园所建立多元化沟通机制和心理支持路径。

(二)园所能力的可行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许多幼儿园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到环境创设都逐步完善。一方面,不少园所通过引进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设置心理活动角、开展教师心理素养培训等方式,为幼儿提供基本的心理支持服务。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逐渐具备了识别幼儿异常行为、进行情绪引导和沟通干预的能力。同时,部分园所探索建立家园联动平台与心理个案管理机制,积累了家园合作干预的经验,为实施指向家园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操作条件。

(三)家庭参与的可行性

随着家庭教育意识的普遍提升,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不良亲子沟通、忽视情绪表达等行为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并表现出主动学习亲子教育知识、参加园所活动的积极态度。此外,现代家长普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线上渠道获取心理育儿知识,配合园所完成各类心理测评与跟踪反馈,为家园共育提供了坚实的参与基础。

(四)技术工具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家园心理共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支持。当前,许多园所已借助教育类 App、小程序和数据平台实现家校互通与动态跟踪,家长可以便捷地获取幼儿在园情绪表现、活动记录和个体评估结果。部分平台还提供亲子心理测评、自我调适指导、线上咨询等功能,便于家长参与心理干预和情绪管理。此外,借助数据可视化手段,教师可将幼儿在园心理行为数据与家庭反馈进行比对分析,提升识别与干预的科学性与效率。技术的介入不仅增强了信息的通达性,也为构建可持续的家园共育心理支持体系提供了可操作路径。

二、家园共育视角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路径

(一)建立家园协同沟通机制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与园所之间持续而高效的沟通。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应构建起以“常态化—双向性—多渠道”为特点的沟通机制,打破园所主导、家庭被动的单向信息传递格局。园所可通过家长会、开放日、心理咨询接待日等线下活动,主动向家长通报幼儿心理发展状况和行为表现,同时设立心理留言箱、家园沟通手册等方式,鼓励家长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情绪动态与行为变化。在数字化背景下,还可借助教育平台、社交群组、心理健康APP 等实现在线交流、资源推送和疑问解答,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识、干预共商”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开展亲子共育的情绪认知教育活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一过程应从家庭和园所两个维度协同推进。园所可设计亲子参与式心理课程和情绪体验活动,如“情绪卡片游戏”“情绪识脸”“家庭情绪日记”等项目,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识别、命名和管理情绪,从而增强孩子的情绪表达与调节能力。同时,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学会倾听和回应,建立安全的情感交流氛围。通过一系列互动体验,既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情绪教育意识,也提升了亲子之间的信任感与依附关系,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打下情感基础。

(三)设置家庭参与的心理观察与反馈流程

园所对幼儿心理状况的观察不应局限于园内,家长作为陪伴时间最长的照护者,其观察和反馈对幼儿心理识别和干预极具价值。因此,应构建家园共同参与的心理行为观察体系,明确家庭观察的内容、方法与反馈渠道。园所可提供心理观察记录表、家庭行为观察指引等工具,帮助家长识别如情绪低落、睡眠异常、社交退缩等潜在信号,定期将观察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整合园内外信息后,可据此研判幼儿的心理状态,开展个别辅导或转介支持,实现心理支持链条的延伸和闭环管理。

(四)提供家长心理教育能力支持与培训

提升家长的心理教育能力是家园共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保障。园所应系统性开展家长心理教育专题培训,如“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建立积极养育环境的原则”等内容,通过讲座、微课、心理读物推荐和实践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增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知和实际应对能力。同时,园所还可组建家长互助小组或邀请心理专家定期开展问诊服务,提升家长在面对孩子心理波动时的应变与支持能力。通过专业赋能,使家庭教育在心理维度上更具针对性、连贯性与专业性,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结语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当下,家园共育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与干预效能的重要依托。通过分析政策支持、园所条件、家庭基础与技术手段等可行性因素,可以看出,以家园共育为指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具备良好的实施土壤和现实基础。同时,在实践路径上,通过建立协同沟通机制、设计亲子教育活动、构建双向观察反馈流程、强化家长教育培训,不仅能拓宽心理干预的覆盖范围,也有助于实现家庭与园所育人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 1 ]张 佳 玲 . 基 于 家 园 共 育 的 幼 儿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 J ]学.园 ,2023,16(11):90-92.

[2] 孟晓 . 家园共育背景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J].教师 ,2023,(0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