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互联网 +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李国辉

重庆市荣昌区昌元许溪中心小学 重庆 402460

   

前言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 + 教学已经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新课程标准下,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核心素质与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因此,探讨“互联网 +”和“新课改”相结合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对互联网 + 教育特征的剖析,对新课程标准的需求进行了阐释,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以供广大学生学习和借鉴。

一、互联网 + 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 互联网 + 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 +”是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它的含义已从单纯的技术运用角度出发,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生态进行了深刻的重构。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将互联网的革新成就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科技手段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等方面的系统化改革。从实质上讲,“互联网 + 教育”并非单纯地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它以科技的方式对教育因素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种更加开放、灵活和有效的新型教育形式。

2. 互联网 + 教育的特点

从技术特性上看,“互联网 $+ \mathinner \stackrel { \ r { \prime } } { \left. \begin{array} { l r } { \ r } \end{array} \right. }$ 教学具有明显的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和多媒介化的特征;数字技术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形态与储存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屏障,使教学体系具有更高的自适应与个体化水平,而多媒介化技术为知识展现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上述三个方面的特点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能够超越地理距离,服务于广大师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孩子,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个体化教学得以实现,老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学业信息精确地掌握他们的学业状态,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教学方式的革新上,互联网 + 教学产生了多种新的教学方式,如“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把学习的主动权转向了学生,而老师变成了学习的设计师和引导者。教室里的时间都花在了深入的交互和解答问题上,而课程中的知识是通过线上的形式来进行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在互联网空间中,人们的学习行为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时空限制,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无处不在学习等新兴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受欢迎。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步调与喜好来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利用各种数码工具进行知识的获取,意见的交流,结果的展示。

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分析与学习的研究,使学校的管理人员能够对学校的运作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老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使学生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调节。以数字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能与服务水准。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教学资源的封锁,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全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教育资源库、校本资源平台等多层次的资源系统正在不断健全,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普及与使用。这样的分享方式,既可以减少学校的费用,又可以促进学校的平衡发展。

二、互联网 + 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构建

在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构建需要系统思考技术赋能教育的多重路径,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创新。这种构建不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修补,而是在新技术环境下对语文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升级。其核心在于充

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1. 智慧学习环境的创设

环境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更强调软性环境的营造。在硬件方面,需要配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移动学习终端、互联网教学平台等基础设施,为数字化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在软性环境方面,则需要构建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文化,培育师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技术赋能教学的共识。只有硬件与软性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智慧学习环境的育人功能。

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互联网 + 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已经突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形成了包括微课视频、互动课件、在线题库、虚拟仿真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体系。教师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适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既要确保资源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偏好。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的动态更新和校本化改造,使资源真正服务于本校的教学实际。

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这种模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重新优化教学流程。在课前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初步练习;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度讨论、问题解决和成果展示;课后则通过在线作业和拓展活动巩固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各环节的学习任务,确保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

4. 个性化学习支持

通过学习分析技术,教师可以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风格,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资源推荐。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系统可以自动推送补救性练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拓展性学习材料。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得以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

三、结语

互联网 + 教育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施互联网 + 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效果评估,为教育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依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互联网 + 与新课标的融合必将为小学语文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 1 ]彭传旺 .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 J ] .教育界 ,2024(20):71-73.

[2] 丁涛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2):03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