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川北剪纸在农旅商品与建筑景观中的跨界应用研究

作者

邓文建 李丽娟

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 四川南充

一、引言

川北剪纸,根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的民间土壤,以其粗犷豪放、质朴生动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成为巴蜀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它不仅是节庆仪式的装饰,更是承载着当地民众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和社群记忆的文化载体。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川北剪纸面临着传承断层、应用场景萎缩、市场竞争力弱化等严峻挑战。其生存状态大多局限于有限的展览收藏和单一的旅游纪念品形式,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农旅融合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新时代建筑景观对文化身份的追求,为传统工艺的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业旅游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采摘与观光,建筑与景观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在此背景下,将川北剪纸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跨界应用于农旅商品与建筑景观之中,不仅能够拓宽其生存空间,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更能以文化赋能产业,提升农旅项目的独特魅力与建筑景观的精神内涵,最终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川北剪纸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核

要实现有效的跨界应用,必须深入理解川北剪纸的本体语言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川北剪纸刀法犀利果断,线条刚健有力,讲求“拙中见巧”,构图饱满充实,疏密对比强烈。整体风格率真热烈,充满了生命张力。其强烈的装饰性与概括性,使其视觉元素易于被提取、转化和再设计。

其二,深厚的民俗文化叙事。川北剪纸绝非简单的图形,每一个纹样都是一个故事、一种祈愿。其题材包罗万象,如“鲤鱼跃龙门”象征奋发成功,“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瓜瓞绵绵”祈愿子孙繁盛,还有大量表现农耕劳作、民间传说(如“槐树记”)的叙事性场景。这些内容为应用设计提供了无穷的叙事素材和文化故事。

其三,鲜明的地域身份标识。川北剪纸的题材和风格深深烙印着川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使得任何融入其元素的产品或空间都能瞬间被赋予可辨识的“川北身份”,这正是农旅商品和地域性建筑所追求的核心价值。

三、跨界应用之一:川北剪纸在农旅商品中的创新设计

农旅商品是游客体验的延伸与物化,是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将川北剪纸应用于此,绝非简单地将剪纸图案贴附于商品表面,而是进行深度的整合创新。

1. 文化符号的提取与再造:对川北剪纸的经典纹样(如吉祥图案、农耕图景)进行梳理、提炼和数字化,形成一套具有文化 IP 性质的视觉元素库。设计师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进行现代化、简约化的再设计,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而非直接生硬地复制。

2. 材质与载体的跨界融合:突破纸张的限制,将剪纸图案通过不同工艺转译到多种农旅商品上。例如:采用激光雕刻技术,将精美的剪纸纹样刻于竹筒、木盒、棕编器具之上,制作成茶叶罐、零食盒、文具等高端文创产品;利用丝绸印花或刺绣工艺,将图案呈现于围巾、服饰、手提包上;甚至可以将图案用于食品本身,如制作具有剪纸纹样的糕点模具,打造“可以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叙事体验与沉浸式消费:商品开发应注重讲故事。例如,一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剪纸茶包,每个茶包上都刻有对应节气的农耕剪纸图案,并配以文字说明,这不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次对川北农耕文化的知识体验。此外,可以在农旅项目现场设置剪纸工坊,让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剪纸,并将其作品现场封装成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实现从“购买商品”到“体验创作”的升级。

四、跨界应用之二:川北剪纸在建筑景观中的意境营造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景观是生活的舞台。将二维的剪纸艺术转化为三维的空间语言,是实现其“空间再造”的关键。

将川北剪纸的构图与纹样进行抽象化、模块化处理,转化为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构件。例如,使用镂空的金属板、混凝土预制花格或砖砌镂空墙作为建筑的表皮,阳光照射下,光线透过这些“剪纸表皮”在室内地面和墙面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剪纸图案随之跃然于地上,建筑本身便成为一个巨大的、会呼吸的艺术装置。这种手法既丰富了立面层次,又赋予了建筑强烈的文化标识性。在农旅项目的景观设计中,亭、廊、桥、栅栏、景观墙等构筑物是绝佳的载体。可以运用剪纸的镂空理念,设计具有剪纸意象的景观廊架;甚至将整个休憩亭的顶盖或侧壁设计成剪纸的立体造型,使其成为场地中的视觉焦点和打卡点。室内空间的光影隔断:在民宿、游客中心、乡村博物馆等室内空间中,运用剪纸的镂空原理,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屏风、隔断、门窗装饰。这些隔断既划分了空间,又保证了视线的通透性和光影的流动性。当灯光透过这些剪纸隔断,在室内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极大地增强了空间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意境,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美学体验。

五、挑战与对策

在跨界应用过程中,也需警惕可能出现的挑战:一是设计上的生搬硬套,导致文化符号与产品、空间格格不入;二是过度商业化,削弱了剪纸艺术的原本韵味。应对之策在于:首先,坚持“设计导向”,鼓励设计师深入理解剪纸文化后再进行创作,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非简单叠加。其次,强调“生态融合”,建筑景观的应用必须与当地自然环境、乡村风貌相协调,避免突兀。最后,坚守“匠人精神”,在批量生产的同时,保留部分手工精粹的高端产品线,维持非遗的本真性价值。

六、结论

川北剪纸的跨界应用,是一场从“遗产”到“资产”的创造性旅程。通过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核与独特的视觉语言,创新性地转译于农旅商品与建筑景观之中,不仅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开拓了其传承与传播的维度,更有效地提升了农旅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塑造了极具识别度的乡村建筑风貌。

这种跨界融合,本质上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它让非遗不再仅仅是博物馆中被凝视的对象,而是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融入日常生活的活态文化实践。川北剪纸的跨界应用研究,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其他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与乡村振兴的文化赋能,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王长印 , 余芬兰 .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丛书 : 剪纸 [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2] 赵雄 , 刘显成 . 川北剪纸 [J]. 美术大观 ,2015,(03):87.

[3] 杨慧子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剪纸为例 [J]. 遗产与保护研究 , 2018,3(01):68-71.

基金项目: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5 年度项目“川北剪纸工艺在农旅商品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NC25C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