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及实践研究
吴永霞
兴安盟红城初级中学 137400
一、引言
教育改革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学需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学习、实践和创新思维。作业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作业设计存在不足,不符合新标准。因此,研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和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核心素养。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传统的统一作业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采用游戏、竞赛、项目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
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作业设计应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确保作业能够覆盖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同时,作业的设计要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
(二)层次性原则
设计分层作业以适应学生能力差异,包括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作业适合中等水平学生,提升综合运用能力;拓展作业针对高水平学生,旨在拓展思维和培养创新。
(三)多样性原则
作业形式应包括书面、口头、实践和小组合作等多种类型,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表达、应用知识于实际及培养团队协作。同时,作业内容应涵盖数学的各个领域和问题类型。
(四)实践性原则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业设计应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优化书面作业设计
1. 精选习题:避免布置大量重复、机械的题目,精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习题,使学生通过做少量的题目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2. 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答案不唯一、解题思路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 融入数学文化:在书面作业中融入数学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丰富非书面作业形式
1. 口头作业
数学讲解:让学生讲解数学例题或自己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和思维清晰度。例如,在课堂上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的难题的解题方法。
数学故事分享:安排学生收集并分享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让学生讲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
2. 实践作业
测量与计算: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如测量校园内建筑物的高度、操场的面积等,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
数学实验: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数学结论或探索数学规律。例如,在学习概率时,让学生通过抛硬币、摸球等实验来估计概率。
3. 小组合作作业
项目研究:布置一些数学项目研究作业,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例如,研究“超市商品价格的波动规律及影响因素”,学生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
报告撰写等工作。
数学建模活动: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例如,建立一个城市交通流量的数学模型,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建议。
(三)实施分层作业
1. 学生分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将学生分为 A、B、C 三个层次。A 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B 层为中等水平的学生,C 层为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2. 作业分层: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设计分层作业。对于 C 层学生,设计基础型作业,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 B 层学生,在基础型作业的基础上,增加提高型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 A 层学生,除了基础型和提高型作业外,布置拓展型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3. 动态调整: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分层进行调整,同时相应地调整作业层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某中学初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基于新课程标准开展了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改革实践。该年级共有六个班级,约 300 名学生。在实践前,学生普遍反映数学作业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和趣味性,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作业设计方案
1. 书面作业
基础篇: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填空、选择和计算题,要求全体学生完成。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后,布置了关于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函数图象的性质等基础题目。
提高篇: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解答题和应用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适合 B 层学生选做,A 层学生必须完成。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后,设计了一道涉及多个全等三角形证明和计算的综合题目。
拓展篇:设置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探究题和开放性问题,主要面向 A 层学生。如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变换规律。
2. 非书面作业
每周数学故事分享会:安排学生每周轮流在课堂上分享一个数学故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地图绘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比例尺、方位等知识完成地图的绘制。
小组合作项目:布置了“银行储蓄利息计算与比较”的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分组调查不同银行的储蓄利率和政策,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和比较。
(三)实践效果
1. 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丰富的作业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作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特别是在数学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项目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创造力。
2. 学习成绩提升:通过分层作业的实施,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全年级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各班级的成绩差距也有所缩小。
3. 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在口头作业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实践作业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小组合作作业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增强。
六、结语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书面作业设计、丰富非书面作业形式和实施分层作业,可以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业。实践证明,这种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