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论乡土地理在教学中的巧思妙用

作者

沈嘉慧

太和县第九中学 236600

乡土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地理教学需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突出实践性 [1]。一线教师应立足本区域实际,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强化教学实践性。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师视角,探讨乡土地理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一、​乡土地理在教学环节中的核心应用

1. 激发兴趣——课堂导入

面对认知有限的小升初学生,传统地理教学易显枯燥。将抽象知识与学生熟悉的乡土现象结合,化抽象为具体,能有效引发思考、激发兴趣。案例:讲授“河流与城市分布关系”(以中南半岛为例)时,以“太和县城布局与沙颍河关系”导入,引导学生从身边实例思考总结。此方式使课堂生动,连接生活与地理,深化本土认知。

2. 强化理解——练习巩固

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河流等)有天然亲切感和了解。利用乡土地理设置契合课程内容的问题,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催化剂。案例:讲授“黄河治理与开发”时,引入本地“沙颍河治理与开发”问题,让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提高效率,同时培养尊重自然、绿色发展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3. 深化认知——总结提升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基于真实情境的观察、思考与实践。乡土地理资源是课堂教学的直接来源。案例:讲授“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时,内容繁杂,文字图片不够生动。教师可带领学生(因本县位于北方)走出课堂实地观察,并设置问题引导思考:(1) 本地气候特征与植被类型?(2) 土壤及耕地类型?(3) 主要粮食作物?(4) 发展该作物的原因?通过户外观察感受,学生更易掌握北方特征与农业,建立地理空间观念,理解区域特色与联系,增强乡土情感。

二、​乡土地理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1. 演示法

通过实物、教具或示范实验展示知识,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案例:** 讲授“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初一学生空间想象力有限),可利用自制教具(如转动标有本地纬度位置的长条)模拟变化过程。让学生结合对家乡(如阜阳)昼夜变化的日常感知观察总结规律,促进理解,构建空间想象力。

2. 参观法

突破课堂局限,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分析,体验地理与生活的不可分割性。案例: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时,在学生掌握本地自然特征基础上,组织实地观察传统民居特点。这种考察使总结更直观可信,有效培养地理实践力,深化对区域特色与联系的认识。

3. 案例教学法

合理融入乡土地理案例,充实课堂,提升效果。案例:讲解农业“因地制宜”原则时,学生理解困难。可展示本区域农业生产材料,引导学生思考:(1) 本地农作物生长习性?(2)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通过乡土案例,学生更易理解概念,提升综合思维,明确人地系统是相互联系、动态的综合体,学会用综合、辩证的思维看问题。

三、​乡土地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忽视乡土重要性

部分教学仍过度聚焦课本知识,忽视乡土地理的桥梁作用,导致地理知识与生活脱节,缺乏实践“土壤”。这使得知识抽象难懂,削弱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一线教师需积极利用乡土地理营造课堂,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对地理生活的认知。

2. 课堂创新不足

受限于学业评价压力,部分教师难以投入精力充分开发运用周边地理课程资源(尤其是乡土地理),导致课堂模式固化,缺乏创新。初中地理作为衔接高中的重要基础阶段,其意义重大。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课堂环境,开展创新性教学,体现学科价值。

结语:

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意义重大,是引导学生高效理解地理原理与现象的有力工具。融入乡土地理,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环境,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探寻知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一线教师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