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班主任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育人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成小勇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凤山小学 527428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压力的增大,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焦虑、自卑、孤独、叛逆等多种心理问题。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其心理特征尚处于不稳定、不成熟阶段,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小学生表达能力有限,很多心理问题并不易被察觉,从而影响其情绪状态、行为表现乃至学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是识别、疏导和干预心理问题的第一道防线。有效的心理育人干预策略不仅能及时化解学生心理问题,还能构建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小学班主任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育人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业焦虑,一些学生因成绩不理想或过高的家长期望而产生自我否定和焦虑情绪;二是人际困扰,在与同伴交往中缺乏沟通技巧,容易发生冲突或被排斥;三是情绪不稳,如易怒、哭闹、情绪起伏大;四是行为偏差,如撒谎、逃学、违反纪律等。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师生关系紧张、班级管理缺位、社会信息环境复杂等。此外,一些心理问题还可能与学生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生理发展节奏等有关。因此,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因性和交叉性,必须在多元背景下进行分析与应对。

二、班主任在心理干预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承担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多重职责,不仅是教学组织者、班级管理者,更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引导者和心理危机的调节者。班主任应通过日常观察、谈心交流、行为分析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或潜在心理问题,并进行适当的疏导干预。在心理育人过程中,班主任首先应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其次要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融合心理教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再次,要成为学生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积极协调家庭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班主任还应加强与学校心理教师的协作,对复杂个案进行专业转介。只有明确自身在心理教育中的角色,班主任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干预的关键作用。

三、构建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机制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首先应建立在师生间良好关系与信任基础之上,情感沟通是心理育人的起点。班主任应注重营造温暖、尊重、平等的班级氛围,主动倾听学生心声,理解其内在需求,尊重其个体差异。通过集体活动、个别谈话、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消除心理防备,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尤其在面对情绪失控、学习退步、人际冲突等问题时,班主任应以理解与鼓励为主,避免简单批评和标签化判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修复关系的机会。此外,班主任还应善于利用日常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集体互动中建立自信与归属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发挥家庭教育合力,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

家庭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情感态度和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为提高心理干预的实效性,班主任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共育共治的心理育人机制。一方面,班主任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心理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儿童心理知识,提升其心理教育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避免过度干涉、情感忽视或惩罚性沟通。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建立个案档案,联合家长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明确干预目标与措施,形成家校同步推进的合力。通过强化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班主任能够更有效地识别与干预学生心理问题,增强干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整合学校资源,推进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育人不仅是班主任的职责,也需要学校整体资源的支持与整合。班主任应积极借助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教师、德育处等资源,提升心理干预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应参与或组织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与教育活动,如心理绘画、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调适能力;另一方面,应参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对遭遇家庭变故、重大变迁、心理创伤等学生进行分级干预,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帮助。同时,班主任还应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断学习心理知识与辅导技能,增强自身的心理识别与干预能力。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心理教育平台、完善心理支持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心理支持,提升整体育人效果。

结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心理建构的关键时期,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问题,更关系到其长远成长。小学班主任作为最直接接触学生的教育者,是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核心力量。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情感沟通为基础、家庭协作为支撑、学校资源整合为保障的系统干预策略,强调班主任应从教育理念、方法路径与资源整合三个维度全面提升育人能力。未来,小学心理育人工作应进一步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建立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协同的机制,引入更多社会心理服务资源,构建多层次心理支持网络。同时,应在教育评价中纳入心理健康指标,推动心理育人与学业教育并重,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曲尼拉宗 . 小学班主任角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下). 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中心小学 ;,2024:265-266.

[2] 何存珍 . 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效率的重要性与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4,(24):69-72.

[3]张匀 .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加强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 [J].智力 ,2024,(35):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