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生活规则”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探析
朱婉平
浙江省宁波市中原小学 315000
引言
公共生活规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际和谐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是其融入社会的重要一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能背诵规则条文,却在真实场景中难以做到言行一致。这种“知道”却“做不到”的现象,反映出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的亲身参与和感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有助于将外在规则内化为行为习惯。
一、体验式教学的核心价值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体验式教学则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比如在教学生公共规则时,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要排队、要遵守交通信号灯,而是让他们在模拟的公交站台实际体验拥挤和排队的不同感受,或者在校园里扮演交通协管员观察行人闯红灯的后果。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规则不是凭空制定的,而是为了让每个人的生活更有序、更安全。当学生自己感受到规则带来的好处时,他们就会从心里认同这些规则,而不是被迫遵守。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小学生,因为他们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亲身经历比单纯说教更能留下深刻印象。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在模拟中感知规则
教师可以围绕国家统编教材中的核心主题,设计系列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规则的价值。以班级生活有规则单元为例,可组织模拟班级议事会活动,选取课间活动区域划分、图书角管理等与学生日常密切相关的议题,让学生分别扮演学生代表、班委等角色,通过提案讨论、民主投票等环节,亲历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理解规则对维护集体秩序的必要性。针对教材中我们在公共场所和健康过冬天等涉及交通安全的主题,可在操场搭建简易十字路口场景,利用模型车、红绿灯道具等还原真实交通环境。学生分组扮演行人、骑车者和驾驶员,实践教材强调的红灯停绿灯行、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同时,还可适时安排学生体验闯红灯、推挤上车等违规行为带来的混乱局面,使其直观感受规则缺失时的安全隐患。另外,基于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要求,可模拟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保持安静、排队等候、爱护公物等具体行为规范,比较遵守规则时的有序与违反规则时的不便。这些情境活动通过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可参与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规则要求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在模拟中不仅能掌握教材规定的行为准则,更能体会到规则背后蕴含的公平、安全、责任等价值理念,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的转变。
(二)组织实践活动,在行动中践行规则
为落实教材中关于班级规则、社区责任与法治意识的要求,可系统设计三类递进式实践活动。其一,在班级层面可设立值日生、图书管理员、文明监督员等常态化岗位,让学生通过维护教室卫生、整理公共图书、提醒课间秩序等日常工作,将教材中爱护公物、遵守秩序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其二,拓展至社区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文明宣传、敬老服务等活动,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践行教材强调的公共责任,如清洁社区时实践环保理念,慰问老人时体现传统美德;其三,依托主题月开展深度体验,在文明礼仪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身边榜样,安全教育月共同设计宣传标语,法治宣传月模拟处理日常纠纷,通过系列主题活动深化对教材核心价值的理解。这种从班级到社区、从日常到专题的实践体系,能让学生在服务中自然内化规则意识,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三)引导反思总结,在感悟中内化规则
活动后的反思环节是帮助学生将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认知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单元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导向,通过精心设计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回归到教材内容,进而实现价值认同的内化与升华。组织学生围绕模拟和实践活动分享亲身体验时,可以引导他们讲述担任监督员时纠正同学奔跑行为的感受,或者参与社区清洁时发现垃圾分类问题的思考。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规则带来的秩序、安全、效率和整洁等积极影响。通过具体案例讨论,如插队行为引发的争吵或值日不认真导致的教室脏乱,帮助学生理解违反规则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链接教材中关于规则保障公平、维护秩序、保护环境等作用的论述。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认识到排队行为体现了公平与尊重的价值,爱护公物展现了责任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保障了生命安全,参与社区服务培养了合作与担当精神。最终将这些具体行为规范与教材中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法治、文明、和谐等建立有机联系,使学生在交流反思中逐步形成对公共生活规则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
三、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效果
通过实际教学观察发现,体验式教学在公共规则教育中确实能产生明显效果。学生在参与模拟交通、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后,对规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他们能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需要遵守规则,比如知道排队不仅是为了秩序,更是为了公平;明白红灯停不仅是个规定,更是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这种理解是单纯背诵规则条文无法达到的。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尤为突出。经过多次情境模拟和真实实践,学生逐渐将规则要求转化为自然反应。比如经过校园值周体验后,学生课间行走时会更自觉地靠右通行;参与过社区环保活动后,会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当学生从被动听讲变成活动的主角,他们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在担任文明监督员或参与规则制定时,学生会更主动地维护规则,因为他们亲身感受到规则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公共生活规则教育,体验式教学是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它通过情境模拟、实践行动、反思感悟相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规则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理解、在反思中认同。这不仅能有效解决规则教学中常见的“知易行难”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将公共规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为其成长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培亮 . 体验式教学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策略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5(16):156-158.
[2] 余挺坚 .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3):93-95.
[3] 刘凤美 .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