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浅议

作者

关玉玲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常平中学校 047399

前言

中国古代史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科目,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介绍古代中国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历程,涵盖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往等方面历史事件,范围广泛 [1]。目前我国中国古代史学科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科体系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因此作者依据自身多年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结合我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几个较明显问题进行归纳,并就相关教学改革给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改革中国古代史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

构建分层、平行、互补且能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顺利衔接,以加深学生历史素养的学科体系,在历史教学中让历史概论、断代史和专家史等学科与之并行并加强历史研究方法和实务的培养。其中,历史学承担构建历史脉络和整体架构任务,文献导读训练对其进行解释的能力,断代史和专题史以整体历史为核心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出发构建“宏观 - 微观 - 方法”的教育系统。教学内容上,要考虑模块连续性和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且在教学内容上有弹性地进行层次划分,同时开展选修课和必修课,使不同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得到适当扩展和能力训练[2]。以《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例,历史课上应说清历史线索和重要事情,同时选择关于甲骨文、青铜铭文和汉朝法律之类的原始资料以帮助学生分析史料与形成证据链。特别设置“秦与秦”的年代学专题,对“礼”与“诸侯”的关系、“法家”思想在“秦”的实践、“秦的中央集权”和“汉初期的郡县制度”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论述。课程中,通过“秦与秦的大一统对国家一体化的作用”及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解读、制度的分析和实际的考察对国家发展有较为完整的认识。 。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为了达到统编版历史教科书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在“系统”和“综合性”两方面要同时进行。系统性是指在一条历史线索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确定的年代和起因,以确保对主要事件、制度演变和发展进程的总体把握。综合性则是在文化、社会、思想史、日常生活等四个层次上呈现出多元的历史图景 [3]。选用拓展阅读资料应注意权威性和前沿性,并适时吸收新考古成果和新理论观点。本文拟采取“模块化”与“问题”结合方法以“历史材料”为主线注重“史料”建构与“多元解读”对比研究来发展“历史材料”的“论辩”与“批判思维”。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将史料分析与历史作业等相结合,在保证知识完整性的前提下,促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历史认知水平提升。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采用总体史学架构将各单元按时间和主题线双轨平行,即在叙述夏商、商、商到秦汉时期政权演变和体制变化过程中设置如青铜礼仪、宗教祭祀、手工业和城市化前期等人文和社会生活专题,与之匹配的历史资料模组选取甲骨、青铜铭文和《史记》部分内容引导同学对文字和材料相互阐释。课程中可设立对比单元把同一时期古代文化元素(如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放一起对比探讨以提高学生对比能力。同时课程在常规测试基础上还应包括历史文献评论、小组讨论报告和小型探究式报告以此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系统性了解和交叉资料证明能力。

三、史料与实践驱动的课堂创新

中国古代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授课老师应该在长时间的教育工作中,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观念的变化和需求相适应,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适当地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教育方式,走出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走出自己的教育风格,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简化《中国古代史》总的时间,以引导学生自行研读课本和有关作品,在考虑到课程内容完备、综合性的前提下,加大并加强对关键、困难的解释。2. 在夯实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训练。通过定期布置课题、撰写专题报告等形式,强化对该知识点的思考。在需要的时候,授课老师可以给他们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于授课,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还能引起他们的热烈地讨论,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3. 开设中国古代史专题讲座及专题讲座,加深同学们对中国历史学科的理解,为今后拓宽历史的知识面和认知层面打下良好的基础。4. 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打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途径。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地与课堂上的内容相联系,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联系,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对历史学习产生实感。5. 重视本地历史资源的实地访问。历史学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即重视事物的真实性,并把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历史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高中历史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爱国情怀。通过对文物单位和博物馆的访问,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国 5000 年来的文明进程,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与丰富,促进课本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结语

总的来说,高中中国古代历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既有重点,也有互补之处,构成了由基础到理论,由边缘到核心,从概观到专题,从认识走向现实,从认知走向能力,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复杂过程。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实践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90

[2]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 司马迁.史记·晋世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