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座位中的班级管理之道

作者

苏清蓉 宋北平

湖北省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莫愁小学 湖北钟祥 431900

在班主任二十多年的生涯中,排座位成为班主任的一节必修课,也是班主任最为头疼的一件事。

基于学习效果提升、心理健康与社交发展、班级秩序维护三个维度如何更加科学地编排座位,让小座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 纪律好的管调皮的 "——到底谁管谁?

最让我头疼的就是调皮学生。我试过让守纪律的班长和小霸王小强坐一起,指望班长能镇住他。结果呢?阿强不仅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捣乱,班长天天告状,最后自己也变得暴躁。 其实,这是权力失衡引发的对抗,同时也给纪律好的造成管理负担伤害学业。

如何将自律帮扶座位编排的作用最大化呢?首先,要让自律者实现从 " 监管者 " 到 " 示范者 " 的角色转换:让自律学生通过行为示范影响同伴(如老师提问时立即举手的动作暗示);互相约定非言语提醒信号(如约定摸耳朵 Σ=Σ 注意坐姿,指书本 Σ=Σ 请跟读,减少正面冲突)。

其次,进行赋能式任务设计。一是进行共同目标绑定,设置需要协作完成的课堂积分任务:安静完成小组作业 +2 分;互相检查文具准备+1 分;积分兑换集体自由活动时间。

当然,应对承担管理任务的学生给予隐形奖励(如优先选晨读绘本)。

这样就将简单的 " 人盯人 " 转变为系统化的行为支持,通过任务设计消解对立关系,让纪律管理成为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游戏化过程。

“外向配内向”——内向真需要改变吗?

总觉得内向的孩子该 " 活泼一点 ",上课该积极发言,于是特意安排话多的和他们同桌。若教师将”外向配内向”座位编排视为 " 改造内向的工具 ",既可能传递 " 你不够好 " 的信号,削弱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又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

有些内向的孩子就喜欢安静,硬塞个话痨在旁边,反而让他们更焦虑,可能消耗其心理资源,导致焦虑或逃避。内向者往往具有深度思考、敏锐观察和持久专注力等优势(参考。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作家都是内向者,他们的创造力正源于独处时的沉淀。

外向者通过社交获取能量,内向者通过独处恢复能量。内向的孩子未必需要被 " 带动 ",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一个安静的同桌,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学习和社交。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向的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安静的角落或靠窗的位置以维持安全的个人空间。

班主任的关键角色在此时应该是观察而非干预,记录内向孩子在混合座位中的真实反应:是逐渐放松,还是疲惫抗拒?根据反馈调整策略,平衡社交与独处需求。同时,班主任要拓展评价维度,要表扬内向者的细致作业、课堂专注力,而非仅鼓励" 积极举手",让孩子明白安静也是一种力量。

教育的核心不是用单一标准修剪个性,而是让每棵树苗按其自然形态生长。座位编排应是工具而非枷锁——当内向孩子知道 " 我可以选择参与或退出 ",反而更容易迈出舒适区。保护他们的能量,比强迫改变更重要。

“好生带差生”——怎样带得动?

我们总想着让成绩好的拉一把成绩差的,可现实往往是:好生嫌差生拖后腿,差生怕好生瞧不起。好比马云和我坐在一起 ,马云他会高看我一眼吗?他不一定乐意告诉我挣钱的方法吗?即使他告诉了我挣钱的方法,我能抓到关键点吗?

这种“好带差”座位编排方式,若学习差异过大,双方难以在同一认知层面交流,可能导致无效互动;若双方性格不合(如优等生缺乏耐心,后进生抗拒帮助),强制配对可能引发矛盾,甚至干扰课堂秩序。更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后进生依赖优等生的讲解,减少自主探究的机会;优等生也可能因

频繁协助他人而分散自身学习精力。

总的来说,简单的“好带差”座位编排方式效果不佳,关键是要通过科学的差异化教学、合理的任务分工和情感支持,将“被动帮扶”转化为“主动合作”。

班主任不妨尝试动态分层,缩小能力差距:按具体学科或单元知识水平分组(如“基础组”“提升组”),确保组内差异可控,避免“一刀切”按总成绩配对。比如,在英语阅读课中,将词汇量相近的学生编组,优等生进入拓展组,后进生则在基础组接受针对性指导。同时,可适时进行结构化互助任务设计:设计需要分工合作的任务(如实验报告、项目式学习),明确双方角色。例如优等生负责思路框架,后进生负责数据记录,让每位学生成为某个子任务的“专家”,再互相教授。

这种“好带差”的座位编排是通过科学的差异化教学、合理的任务分工和情感支持,将“被动帮扶”转化为“主动合作”。

“自选座位”——何乐而不为?

我们总担心学生自己选座位会乱套——好朋友扎堆聊天,差生抱团堕落,导致“熟人扎堆”、“学习区荒漠化”等问题。但事实上只会这样吗?如果自选座位策略若设计得当,既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又能提升课堂效率。

新学期伊始的班会课上,我与全班同学在“自选座位”上达成共识并商议了实施阶段的原则和要求。第二天早上,学生们纷纷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座位和同桌,由于个别身高原因需要调整位置的,我也进行了相应处理。最终,学生们都找到了心仪的同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相处得十分融洽;班级整体氛围也更加团结向上;校园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愉快。

从那时起,我们班每月都会进行一次学生换座位的活动,而且这一活动已由原来的班主任安排转变为学生自主选择。在选择同桌时,同学们也会综合考虑对方的审美、喜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特长以及行为文明等多个方面。

当然,班主任还需设置临时重组触发器。在监测到以下情况自动启动座位洗牌:(1)某区域交头接耳频率 >8 次 / 课 2小组间知识掌握度差异 > 30% (3)连续3 天相同成员午休聊天。若出现争抢座位则启用“座位拍卖会”,用班级积分竞价;若有长期无人选择的座位,则附加“神秘奖励”属性(如抽屉藏奖励卡)。

这样的自主选择本质是将选择权转化为结构化决策能力培养,同时保留自主空间,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同桌关系,进一步促进了班级的团结与和谐。

教室里的每一个坐标,多是班级给你的拥抱。前排的专注、中排的合作、后排的沉淀,终将汇聚成学生共同成长的轨迹。正如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永远固定的座位。每一次的调整都是我们共同探索教育的又一次尝试。它记录着学生的进步、承载着老师的期待、链接着家长的关切。让我们以“小座位”为镜,照见“大成长”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