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策略
谭天林
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中心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探索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应结合地方特色,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活动、文化浸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本文结合云南省实际,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全过程。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 25 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在教学中,应立足云南省情,结合地方特色,探索适合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策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性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命运和未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强调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其核心内容包括:
国家认同: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
民族认同:认同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
文化认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历史认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发展历程。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落实国家教育政策:2021 年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均强调要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养民族团结意识:云南省多民族共居,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增强文化自信。
二、云南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现有优势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等,可作为教学素材。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础较好:云南省长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部分学校已形成特色教学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部分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呈现碎片化。
教学方法单一:多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活动。
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不足:部分学校未能充分利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教学。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计,构建系统性教学内容
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共同体意识元素。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如“我们的国家”“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单元,可结合云南民族文化进行拓展。
例如,在讲解“民族团结”时,可引入云南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案例,如“独龙族整族脱贫”“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沧源班洪抗英事迹”等。
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地方特色学校可编写校本教材,如《云南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介绍各民族风俗、语言、服饰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体验感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民族节日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例如,组织“民族服饰展示会”,让学生了解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案例教学法:选取云南民族团结的典型案例,如“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讨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民族团结示范村,增强直观感受。开展“民族文化小使者”活动,鼓励学生向家人、社区宣传民族团结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趣味性
播放民族团结主题纪录片。如《中华民族》《云南民族志》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利用 VR 技术让学生“走进”民族村寨,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组织专题培训:邀请民族学专家、优秀教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讲座。
建立教研共同体:鼓励学校间开展联合教研,分享优秀教学案例。
(五)家校社协同,营造民族团结教育氛围
家庭参与:鼓励家长带孩子参加民族节日活动,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
社区联动:与社区合作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增强社会影响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任务。云南省作为多民族省份,应立足地方特色,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推动家校社协同等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