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思维训练功能
邹春艳
茂名市第十中学
摘要:辩论是“有声语文”活动形式之一,是学科核心素养训练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辩论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训练的作用。通过严密论证强化逻辑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分析以提升批判力,并激发突破常规的创新思考。结合具体课文案例,文章提出了精心选题、合理组织和科学评价的教学策略,旨在指导教师有效开展辩论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助力其未来发展。
关键词:辩论;高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因过于侧重知识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互动不足,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有声语文”重视辩论,在言语输出中凸显逻辑思维等素养训练。辩论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思辨性质,在促进思维训练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已逐渐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1]。
二、辩论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思维训练功能
(一)逻辑思维培养
辩论要求学生在提出论点和论证过程中展现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六国论》为例,围绕“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否是赂秦”展开辩论,正方依据苏洵观点,结合史实如韩魏赂秦导致灭亡的论据层层论证,反方则从内部政治腐败和战略失误等角度反驳。此过程促使学生从界定概念、做出判断到推理论证,经历完整的逻辑思维演练,提高了逻辑的连贯性和表达的条理性,为理性思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批判性思维激发
辩论的对立性推动学生主动质疑和深入反思不同观点。以《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否完全由封建礼教造成”为辩题,正方强调封建礼教对其命运的压迫,反方则探讨祥林嫂的性格缺陷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此环节锻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盲目接受单一观点,培育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增强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辨析能力。
(三)创新思维拓展
辩论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新颖见解。以《庖丁解牛》中“庄子的养生哲学在现代社会是否适用”为例,正方结合现代健康管理等提出哲学的现实意义,反方则创新性指出其局限性如快节奏社会中失机风险。辩论促进学生跨学科、多场景重新解读经典,拓宽思维边界,激发创新潜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四)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的融合
辩论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系统提升逻辑、批判及创新思维,还紧密结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辩论中,学生需清晰、有力地陈述观点,准确使用语言表达复杂思维过程,同时调整表述策略以适应对方的回应与反驳。这一过程强化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技巧,使思维的严谨和语言的流畅达到高度统一[2]。由此,辩论成为语文课堂中促进思维与语言双重发展的重要载体,助力学生形成全面的综合素养。
三、辩论在高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选题
贴合教材与实际:选题应紧密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选取具有争议性和思维启发性的文学经典话题。例如,《六国论》中“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否是赂秦”这一辩题,既贴合教材中对六国历史的探讨,又能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理解文中观点和史实。学生需从文中苏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出发,正方可以列举韩、魏等国因赂秦而加速灭亡的史实进行论证;反方则可从六国内部政治腐败、战略失误等角度进行反驳,这样的辩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热情。
结合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确保辩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祝福》为例,“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否完全是封建礼教造成的”这一辩题贴近学生对人物命运的关切,符合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学生在辩论中,正方通过分析祥林嫂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悲惨遭遇,如被迫改嫁、捐门槛等情节,批判封建礼教的残酷;反方则深入剖析祥林嫂自身性格的懦弱、愚昧,以及鲁镇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其命运的影响。这样的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既能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又能提升对人物命运的分析能力。
(二)组织辩论活动
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性格特点等进行科学分组。例如,在辩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哪种人才类型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 时,将思维敏捷但表达稍弱的学生与思维缜密、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确保每组成员的互补性和均衡性。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有的学生负责观点阐述,有的学生负责反驳对方,还有的学生负责总结陈词,这样的分组方式能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与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辩论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明确规则:在辩论前向学生详细讲解辩论的规则和流程,包括发言时间、辩论环节、评判标准等。以《庖丁解牛》中“庄子的养生哲学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适用性”为例,教师需明确告知学生,在立论环节,双方一辩需在3分钟内清晰阐述本方观点;在攻辩环节,双方二辩需在规定时间内针对对方观点进行犀利提问,对方三辩进行回答;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辩手需围绕辩题自由发言,但要避免人身攻击等。通过明确规则,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有章可循,确保辩论活动的有序进行。
活动实施:教师在辩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辩论《六国论》时,当学生对六国灭亡原因的辩论陷入片面分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当辩论氛围过于激烈导致偏离主题时,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回归辩题。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辩论环境,让学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价与反馈
建立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辩论内容、逻辑结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祝福》辩论为例,在评价辩论内容时,关注学生对封建礼教与人物命运关系的分析是否深入;在评价逻辑结构时,查看学生的论证是否严谨、是否有清晰的推理过程;在评价语言表达时,考量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具有感染力;在评价团队协作时,观察小组成员之间是否相互支持、配合默契。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辩论表现。
及时反馈与改进: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辩论表现进行反馈。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辩论为例,教师可先肯定学生在辩论中的优点,如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团队协作的良好表现等;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不够清晰、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在论证时可多运用实例进行支撑、在语言表达前先进行腹稿构思等。通过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帮助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辩论水平,使辩论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发挥更大的思维训练价值。通过精心选题、合理组织辩论活动以及科学的评价与反馈,辩论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思维训练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辩论是以声音为媒介的情理语义的主动输出,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种有效的语言交锋活动,辩论具备显著的思维训练功能,能够系统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通过合理设计和组织辩论,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促进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未来教学中,应进一步深化辩论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推动辩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
注:本文系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有声语文”实践研究 》(编号 : GDJY-2024-A-b155 )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康冉.课堂辩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1):27-28.
[2]章玉兰.浅析在高中语文课堂辩论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