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教室,润泽你我
黎嘉文
广州市增城中学附属小学 511300
摘要:温馨教室是师生一同营造的、温暖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有利于双方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它包括教室的硬建设和软建设两个方面,分别表现在安全、美观、温暖和团结的班风、文明的课堂、良好的人际关系上等等。本文在奥苏贝尔动机分类理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德育原则、班主任工作方法等理论支撑下,旨在从以人为本、共同建设、自主创新三个原则出发,并以笔者所在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以期探寻温馨教室的建设途径,为师生双方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温馨;教室;建设;研究
引言
《芍药歌》中有言:“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温暖亲切的氛围伴随着花儿的柔香飘浮起来,像是在学习君子的微笑无言。陶涣悦的《偶成》也有言:“呼僮添贮炉中火,午后温馨薄暮凉。”温馨,是自古以后就有的追求,让师生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中,抱着愉悦地心情教、学,以收获良好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获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教室传道授业,学生在教室接受教育,因此,建设一个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双方的和谐发展。
一、温馨教室及其意义
(一)温馨教室
温馨是温暖和谐的意思,而“教室”不仅仅指空间意义上的教室,是表示以班级形式存在的一种教育环境。它是由师生双发共同搭建的、满足双方需求的教、学环境,包括硬建设和软建设两个方面。硬建设主要体现在安全、整齐美观和温暖和谐三个方面,软建设主要体现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的班风、勤学笃志的学风和文明的课堂上。
温馨教室是一个理念,旨在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室工作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需要根据它的发展原则落到实处。
(二)建设温馨教室的原则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根本,重视人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打造一个安全、美观、舒心的物质环境。同时,在紧张的学习之中,给予学生一个身心放松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和谐、温暖、宽松的精神环境。另在课堂环境建设中,注重文明、尊重、平等、互助等教学氛围,教师向学生展示人格魅力,学生保持快乐、高涨的学习热情。
2.共同建设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要树立这个责任意识。温馨教室的建设,不是单独地依靠学生自我建设,而是教、学双方的相互作用,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它的建设,离不开任意一方的发展需要,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可以通过组织班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师生共同建言献策,为打造温馨教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时,班主任成为了温馨教室的策划者,学生参与其中,互相影响,增添活力、拉近距离。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所需,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在构建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自主创新
温馨教室没有固定模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的是每个班集体的“个性”,需要班级每一位成员发挥自己的智慧。温馨教室是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师生共同打造的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每个班级的温馨状态由师生自主探索,展现班风、学风特色。
(三)建设温馨教室的意义
“温馨教室”有利于强化师德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温馨教室的打造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带领学生一同打造。在这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好建设的价值观取向:尊重学生意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组织好温馨教室的建设,首要任务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教好的师德意识,方可做好建设工作。
“温馨教室”有利于提升整个学校的德育效能。温馨教室的建设是德育建设的载体之一,温馨有效的建设有利于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温馨教室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建设教室生活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共同组建良好学习氛围的不二之选。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理解尊重、责任、道德等文明要素,提升其道德素养。由于建设的过程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度的德育培养意识,才能成为建设的引路人。师生德育素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建立、提升,对学校的德育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作用。
“温馨教室”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温馨教室的建设原则之一,体现在关注学生、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上。学生是建设过程的主体,只有尊重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温馨教室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被关注、被尊重,想法被采纳,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建设中,更加欢乐地融入教室环境中。感受到爱和尊重的学生,他们会乐观、自信、开朗,这样,班级是充满温馨之情的。
二、温馨教室的建设
(一)硬建设
1.安全
安全是硬建设中的第一要素,指学生生活在一个不会受到伤害的环境中,没有安全隐患。学生的安全得以保障,才有接续发展。这体现在教室的物品放置、环境设置不会使学生受到伤害。
2.整齐美观
整齐是指教室的物品摆放合理有序,合乎一定的形式。美观表现在教室的布局、装饰令人感到舒服、好看。
3.温暖和谐
温暖和谐是一种无形的“美”,它具有无形的力量,予以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愿意回到教室,认为教室带给他们愉悦之情。
(二)软建设
1.人际建设
温馨教室的人际建设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上。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应是互相给予对方力量的。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也会给予老师反向力量。
在班集体中,良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交际活动,满足交友需要。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交友的地方。一个温馨的教室,能使各具特点的学生产生较强烈的归属感,积极融入集体,学会包容、团结他人,达到和谐的相处状态。
2.班风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需要拥有其制度来规范、鞭策学生的言行。这里的规范制度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枯燥的“班级管理制度”,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探寻一种激发他们树立良好品行的方法,调动他们团结进取的积极性,以此来支撑班级规章制度的运行。
3.学风建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班级的学风是隐形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的。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勤学笃志的班集体,既可以提升班级的学习效率,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学风建设的形式可以是“小帮手”、“学习积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4.课堂建设
要打造一个温馨教室,其课堂建设应该是兼具尊重、合作、文明、鼓励、沟通等因素的。教学课堂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教学课堂不是急功近利的课堂,是交流情感、体验学习乐趣的课堂。学生尊重老师,认真听讲,教师同样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互相补充、相互启发、分享感情,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案例分析与建议
(一)案例分析
笔者任教学校为小学,是二年级(3)班班主任。
班级建设初期,笔者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教室现状的满意度及建设需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4份,有效问卷34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室硬建设满意情况调查,第三部分为教室软建设满意情况调查;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调查了学生对温馨教室的建设建议。在硬建设的满意情况调查中,学生的整体反馈是较为满意的,但仍然存在发展空间。根据班级硬建设建设前后的调查数据分析:
在班级硬建设上,整体环境、卫生工具、学习工具及其他物品摆放的前期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对班级的硬建设持满意态度,认为笔者所在班级是安全、有序的。在实行班级建设后,不满意的态度减少,几乎所有学生都肯定了班级硬建设。
在班级软建设上,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可知,学生需要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找到爱,因此,处理好师生相处和生生相处,有利于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建设前期,仅有23位学生觉得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在奥苏贝尔的动机分类理论中,处于该年龄阶段小学生的动机主要是附属内驱力,他们希望获得老师的赞赏。根据这个理论,笔者认真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赞赏和爱的鼓励。因此,在获得老师鼓励方面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在建设后,该班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处理上均获得了较好的情感体验。
据数据统计统计,在本次的温馨教室中,笔者班级的学生对建设始终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建设过程中,结合前人的经验,笔者也总结了此次建设的一些“良方”。
(二)建议
1.温馨环境,共同营造
明确个人任务,完成群体约定,是班主任工作方法中“契约法”的有效体现。温馨教室的建设需要大家勠力同心,共同参与。通过开设主体班会,收集大家的想法建议,并明确每个人在建设中的任务,互利互惠,共同打造温馨教室。如,卫生工具、生活用具的摆放不只是值日小组的同学的任务,任何一位同学看到不整齐现象,都应该主动“出手”,是这个班级的命运共同体。
2.班级公约,一同遵守
德育原则要求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开设主题班会课,正面教育学生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笔者班级拥有“班级公约”,但这份班级公约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形式上的公约。笔者利用加分银行的形式,做得好获得银行加分,做错事则要支出手里的分数,把对学生的纪律约束体现在这份公约上。当“银行”里的分数积攒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向班主任兑现奖品。同时,这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中品德评价法的有效体现。
3.互帮互助,共同前进
遵循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通过个体影响集体,或者通过集体影响个体。笔者班级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互帮互助。较优秀的个体在小组中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小组成员;积极向上的小组成员影响稍有懈怠的个人,适时“拉一把”,不掉队。
4.团结同学,和谐相处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学生可以通过处理好人际关系来获得。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有利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温馨教室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教导学生如何处理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用班级公约的加减分政策管理。
四、结语
“温馨教室”,实际上是关注师生发展、满足师生教、学需求的一种德育建设工作,它以班集体为基础,依靠班级里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建设。它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德育意识,从而引领学生投入到建设之中,使双方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愉悦的情感体验。温馨教室的建设,让班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班级成为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共同体,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本次温馨教室的建设研究存在一个不足之处,笔者忽略了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参与。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要求教师建立德育共同体,增强家校社的沟通交流,使德育影响一致。温馨教室的建设不能只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事情,还需要科任老师和家长同心协力。
“温馨教室”的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它的探索仍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倪景.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温馨教室建设[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张俊.构建中小学“温馨教室”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黄向阳.温馨教室建设的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0(22):31-32.
[4]王伟杰.“温馨教室”之辨及其建设举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0(22):23-24.
[5]张慧.营造温馨教室 温暖师生心灵[J].思想理论教育,2010(22):25-28.
[6]毛裕介.上海市中小学“温馨教室”建设回顾[J].思想理论教育,2010(22):17-22.
[7]慧云.上海普通高中创建“温馨教室”实践初探[D].苏州大学,2009.
[8]梁丽丽,杨建明.“温馨教室”建设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5):87-88.
[9]项晓凤.创建温馨教室 打造和谐校园[J].思想理论教育,2009(08):75-76.
[10]马国勋.创建“温馨教室”营造和谐校园[J].小学德育,2009(02):28.
[11]杨明华.“温馨”入教室 教学更和谐[J].上海教育,2009(02):61-62.
[12]高永平.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关于建设“温馨教室”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24):26-29.
[13]张丽霞.“温馨教室”凝聚你我他[J].思想理论教育,2008(24):30-33.
[14]俞东.浅析温馨教室建设中的人际关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