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置大型群众性活动隔离封控区域初探
金红华 崔博凯
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500
一、设置隔离封控区域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型群众性活动无论规模还是举办频率都大幅增长。仅 2024 年,全国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场次达 7.5 万场,参与人次突破 4.6 亿。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举办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娱乐文化需求的同时,其人群聚集特性也给公共安全带来了安全挑战。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处置不当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惨剧。为保证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成功举办,公安机关、承办单位的安保力量需要为活动提供各类安全保障。其中,设置隔离封控区域是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防控、现场管控的重要环节。
(一)形成物理分隔,调控人群密度
大型群众性活动往往参与人 方会尽可能扩大活动规模、减少人数限制,导致有限 议的舒适通行密度,超过此值 要求》规定的安全密度下限, 人员伤亡概率就将增加 150%。此时 0年德国杜伊斯堡市爱的大游行 场地人员容量管控失效是导 人群密度的工作。设置隔离封控区域就是 流分层管理,不仅可以防止大量的无票、 无关人员大 核心区的人员密度,达到减少活动现场风险的目的
(二)弱化“羊群效应”,规制群体行为
“羊群效应”,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羊群效应”往往出现在群体聚集的环境中,此时,个体责任意识会下降60% - 70%。个人行为”去个性化效应”明显,呈现出盲目性、传染性以及缺乏独立性等特性。大型群众性活动面向社会公众所举办,活动现场人数多,涉及到的人员构成也十分复杂。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员在某一时间段聚集在同一场所互相影响。此时的个体融入群体时,常出现匿名性感知、责任分散效应、自我意识弱化等心理变化。这样的心理变化极易造成活动现场的秩序混乱,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给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现场安全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挑战。例如,2010年柬埔寨送水节踩踏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当桥体晃动时,人群中恐慌心理互相影响引发大规模推挤、逃离行为导致。再如某些体育赛事中会出现群体性暴力行为,其 90% 以上的施暴者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显现出暴力倾向,大规模高密度人群情绪、行为的互相影响才是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设置封控区域可以将大块高密度人群化整为零。通过提前设置的硬质隔离配合临时设置的软隔离,弱化甚至预防群体聚集带来的“羊群效应”,从而达到规制群体行为的目的。
(三)构建实体防范,防范突发事件
大型群众性活动具有人员密集、环境复杂、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不稳定因素较多,突发事件发生风险极高。任何突发情况都有可能造成现场秩序混乱,而拥挤环境会加剧踩踏等次生伤害,甚至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而发生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长期信任危机。例如,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导致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大型体育赛事安全存疑,之后全球赛事安防普遍升级。因此,如何通过系统性设计将风险概率降至可接受水平是制作大型群众性活动应急预案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欧盟反恐中心 2023 年《开放空间安全防护与恐怖袭击伤亡率关联研究》报告在2010-2022 年欧盟28 国发生的47 起大型活动恐袭事件研究后得到结论:开放空间缺乏物理隔离会使伤亡率提升320%。防撞柱等硬隔离设施可使车辆袭击有效性降低82%。多年实践证明,设置隔离封控区域是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一项重要手段。通过物理隔离实现开放空间的实体防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少不稳定因素、防范突发事件的目的。
二、设置隔离封控区域的依据
隔离封控区域的设置是实现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如踩踏、火灾、暴恐袭击等),保障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设置封控区域需综合法律规范、风险评估、工程标准和应急预案等多维度因素。
(一)依据法律法规设置隔离封控区域
隔离封控区域的设置涉及到对活动周围道路实施封闭与活动周边设置隔离区域。大型群众性活动须要在适宜公众聚集的公共场所举办。活动隔离封控区域的设置实质上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区域的公共空间实施管制,必然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隔离封控区域不能随意设置,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为规范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其中,《条例》的第 12 条要求承办者在提交的安全工作方案中明确隔离区域设置、人流控制措施,并在第 13 条中赋予了公安机关提出增设或调整隔离设施要求的权力。它明确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中“分区管控”的原则。同时,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隔离封控区域的设置必须责权分明。是否设置隔离封控区域、如何划定隔离封控区域,皆要求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人民警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活动承办者可提出要求,最终是否批准及执行则由公安机关决定。承办方可协助疏导人流,但无权直接设置路障或拦截车辆。
目前,在我国有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等 15 个省份、城市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规范。其中对隔离封控区域的设置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例如,《上海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人均面积 <( .5 ㎡时必须启动硬隔离分流。
(二)依据技术标准体系设置隔离封控区域
设置隔离的本质是“引导”而并非“阻挡”。为确保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必须在对活动风险等级作出正确评判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体系要求,有针对性的科学设置隔离封控区域。
目前,实现隔离封控区 指采用可移动、易变性的柔性障碍物 员心里压迫感以及成本低 GB/T 36734-2018 标 置便不易调整,设置 周边的硬隔离如栏杆、 2020)禁止使用单向旋 2319:2017)、障碍设计规范 所以设置硬 效分隔风险 与 GB/T36734- 全要素压力测 统可靠性
三、隔离封控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依最小干预原则设置
大型群众性活动社会影响大,举办过程中通常吸引大量人流、车流,易导致周边道路拥堵。此时,合理设置隔离封控区域可以有效的保证活动周边及核心区域的秩序。首先,隔离封控区域的设置并非越大越好。随着我们对于活动现场秩序的要求逐渐增高,为达成“绝对安全”目的,很多活动现场隔离设置从活动举办场地延伸到活动周边一定范围,做到“以面保点”。过度封控虽然对维护活动秩序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可避免的会对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引发负面舆情、引起公众抵触。2023 年杭州亚运会筹备期间的民意调查显示:商户对全天候封控的反对率达到 72% ;分时段封控的接受度提升至 89%。而成都大运会案例显示,天府大道采用时段性封闭(仅赛事车队通行时封闭),使社会影响降低 63% 的同时,安全达标率仍保持 100%。所以封控区域的设置一定要考虑社会成本平衡,遵循必要性原则,管制范围和时间应最小化,避免过度影响社会正常运转。
(二)依全面考察设置
每场大型群众性活动因其规模、性质不同,其场地规划、活动节奏也有区别,不能一概而定。须结合时间空间两要素对活动进行细致全面的考察,才能科学设置隔离封控区域。
1. 因地制宜,根据活动场地空间要素部署隔离封控区域。2010 年德国杜伊斯堡市“爱的大游行”电音节踩踏事件中,除了对活动场地错误的选择、对活动规模的错误估计,无效的现场隔离封控区域设计更是导致惨剧发生的直接原因。而 202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我们首先在“鸟巢”内场采取三级隔离机制实现了观众、工作人员、运动员通道完全物理分隔。同时,又通过采取在外围区设置智能导流栏、在管控区设置可 30 秒内快速拆除的插销式链接可拆卸水马、在核心区域设置与人脸识别闸机联动的防爆玻璃加电磁锁硬隔离等一系列隔离封控设施规范内部的人流,形成“由外到内”的分层管控。一系列的隔离封控手段形成了对舞台、嘉宾区、出入口等关键区域的封闭管理,在空间上实现“人、车、物”的全链条监管,有效消除安全盲区,减少踩踏事故发生几率,且散场效率相较于平昌冬奥会提高了40%。《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第13 条规定,应“按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科学设置隔离封控区域,必须要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前对活动现场及其周边开展全面考察,并根据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对活动现场采取差异化封控的手段。例如,将活动现场区域按照外围区、管控区、核心区分级分类设置软、硬隔离,同时在区域间预留一定的治安缓冲区以防止因现场人群密度超过临
界值而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2. 因时利导,根据时间要素盘活隔离封控区域。每场次大型群众性活动都包含人群聚集、流动、疏散的过程,加之活动大小高潮穿插其中,活动现场各部分区域人群密度会随之变化。为达到安全管理目的,隔离封控区域设置也必须随时作出相应调整。
以一部分具有活动人员“缓聚骤散”特点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为例。我们应根据活动特点,应结合人流模拟数据(如峰值人流、疏散时间)对活动的现场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安保方式、不同管制措施,以及灵活调整隔离范围。如,在活动开始前 2 到 4 小时,多入口处人群缓慢聚集汇聚形成的“漏斗效应”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风险因素。此时,结合相应硬隔离设施造成的安检速度限制(如X 光机通过率通常仅为300-500 人/ 小时),隔离封控区域的设置要考虑预留足够的治安缓冲区域来防止在人员聚集之时发生物理挤压伤害。到了活动进行的核心时段即所谓活动“高潮”,安保人员需要根据如局部人员密集、情绪传染、结构荷载等等因素,动态评估活动现场的风险等级及临界阈值时段,及时调整软隔离设施,从而达到物理分隔人群的目的。活动结束时,人群“骤散”意味着此时安全通道连接出口处甚至出口外一定范围内人员密集程度又达到一个峰值。调整隔离封控区域软隔离设施,保证安全通道处人流引导、出口处及时开开放是保障参与人员尽快撤离现场的基本方法。
(三)依动态调整需求设置
大型群众性活动由于人群密度大、活动场地复杂,社会影响大等特点,突发事件发生几率极高。任何不稳定因素都可能成为突发事件导火索,而隔离封控区域设置是否合理、能否及时作出调整应对是活动现场管控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 2006 年 2 月 4 日菲律宾体育馆演唱会踩踏事件,主办方用铁马围栏封锁了体育馆所有出口,仅开放一个入口验票。当暴雨突降,人群冲向出口时发现所有出口被硬隔离锁死,造成了 88 人死亡,280 人受伤的惨剧。而在2022 年10 月29 日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中,事故发生的汉密尔顿酒店旁 40 米长、宽仅 4 米、坡度约 18°的斜坡窄巷两侧被 2.5 米高的固定隔离围挡封死,形成了天然的人流陷阱,并最终导致人流失控。而在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需要用液压剪逐段切割围栏共耗时 30 分钟,无法及时拆除的现场隔离封控措施也成为了延误救援的关键因素。可见,隔离封控区域的设置尤其是硬隔离设施的使用必须合理,且满足一定的动态调整需求。
对于活动的现场管控而言,科学设置隔离封控区域就必须在安全与逃生间取得平衡——既要阻隔风险,又要为生命留路。隔离封控设施并非越坚固越好,而是要做到在有需求时能够及时调整甚至拆除。最危险的隔离设施不是最弱的,而是那些 " 既坚固又无法快速动态调整 " 的。合格的隔离封控设施安全性与可拆除性应成正比。为了不让用于现场管控的硬隔离等设施可能会成为群众逃生的阻碍,在设置封闭区域时应强制预留可破拆的应急出口,防止硬质隔离完全固定,紧急时无法快速打开或拆除。为此,在封控区域设置之前可进行动态测试,模拟突发情况来测试封控区域的有效性。封控区域下设置荧光指示牌和地面箭头来指明逃生情况,避免“死胡同”设置,造成人流对冲情况。随着科技发展,新型隔离设施的应用使得灵活调整隔离封控区域变得更易操作。在北京冬奥运中,我们就采用了采用 " 熔断式隔离柱 ",压力大于 3kN 时自动断裂。不仅保证了隔离封控区域的安全问题,又可以防止因硬质隔离调整速度慢而成为群众逃生的阻碍。
四、结语与展望
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管理,本质是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寻找动态平衡。大型群众性活动隔离封控区域的科学设置,需要统筹安全与效率、刚性与柔性、技术与管理的多重平衡。相信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化的双重驱动,最终定能实现" 刚性隔离,柔性管理" 的安全治理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Z].2007.
[2] 公安部. 2024 年全国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统计报告[R]. 北京: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24.
[3] 赵晨曦 , 顾文清 .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 2021,33(5):131-1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 年度校级研究课题:探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中警力部署与隔离封控区域设置问题(项目编号:LJ2024Y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