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尼西黑陶: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个案

作者

郭黎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一、尼西黑陶的历史概况

在新石器时期,心智的开化使人们已经学会运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具,云南在大理、南诏古国时制陶工艺就已发展成熟。生活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尼西乡的藏族人民继承了泥条盘筑法这一原始制陶工艺,黑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藏文化紧密联系使其呈现出鲜明的藏族气质。而黑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属于中原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中原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影响了边缘地区。据考古发现,在尼西的制陶起源可以追溯至距今 2000 多年前的石棺文化时期,尼西汤堆村在历史上就将制陶作为一项技艺,在民国时期最盛a。尼西黑陶是除去农忙时以增加家庭收入为主。在1950 年尼西黑陶收入占据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主要用于自产自销和周边地区。到 1960 年,黑陶市场需求量大增,常常出现脱销的情况。1978年起,制陶人从原十几个,发展到至今的较大规模。黑陶也从一开始的生活用具逐渐增加了宗教用品和工艺品,制作工艺更加精细注重装饰性,使尼西黑陶既有实用性又兼具有艺术性。在 2008 年尼西黑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老工匠孙诺七林、当珍批初等非遗传承人,在这些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不仅保留下来,还将其用于乡村振兴,在自产自销的基础上远销海外。

二、云南尼西黑陶的文化内涵

图案起源于图腾,先人在生活中为了表现某种情感与愿景,在他们应用的各类器物上图画某种纹样 b。从开始的几何纹、饕餮纹、鱼纹以及之后的龙凤纹、植物纹、字纹等都包含着人们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尼西黑陶中的造型与装饰繁复复杂,这主要是由于藏族人民喜爱装饰性强的物件,其中也包含了藏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体现了藏族人的生活观和审美观。位于香格里拉的迪庆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站点和文化交融之地,它必然受到外来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尼西黑陶的装饰图案受其影响,最常见的装饰图案既有传统的龙、鱼、几何、麒麟、祥云、鸡、蛇等又有藏族独特的图案八宝纹、海螺纹、宝珠纹、莲瓣纹、兽面形象、瞪眼的牛等。受汉文化影响,现在尼西黑陶的装饰中依然可以看到“鱼纹”这一吉祥纹案的痕迹,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另一典型装饰纹样是龙纹,它是由中华文化传承而来,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其身影。“龙”的纹样来自于图腾崇拜,有多种象征含义,在政治上它象征着皇权,意味着权威;在精神上它象征力量,藏族尊崇英雄、崇尚力量故会作为吉祥图案进行装饰。由此可知,藏族人民崇尚力量,因此热爱龙纹、狮纹等兽纹形象,同时也会有植物纹样的出现,这主要表现了藏族人对自然的崇拜,而在装饰中尼西黑陶会用瓷片做镶嵌工艺用各色瓷片做装饰,使陶瓷具有强烈的色彩对比,使黑陶整体呈现出简洁而丰富,深邃而内敛的精神内涵。这种古朴的装饰品代表了藏族人们对美的淳朴追求,同时器物造型古朴、稳重代表藏族人质朴大方、不拘小节的性格气质。而在尼西黑陶中碳火盆使图案与器型合为一体则表现出藏族人民对生活的观察粗中有细体现出对生活务实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尼西黑陶的差异性就体现在具有藏族文化的融入,藏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在尼西黑陶中出现藏族典型的八宝纹、海螺纹和宝珠纹,它们主要运用于宗教器具上并具有宗教象征含义。八宝纹指具有宗教含义的八吉祥纹,八宝图案主要指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既是佛家常用的八件器物,也涵盖了佛教教义和宇宙观;在藏传佛教中右海螺象征和平、安逸,可以带给人们幸福,是佛陀教义至高无上的象征,在《大日经》中记载:“汝于今日,转于救世轮,其音普周遍,吹无上法螺”与佛家而言海螺纹也是佛教的象征;最后,宝珠纹又称火珠,在佛教中宝珠指的是摩尼宝珠,如意宝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变化出种种宝珠,有除病、去苦等功德,在民间又是一种美的象征。

三、尼西黑陶对铸牢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

20 世纪的考古发掘显示,黑陶发源于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量制作于龙山文化时期 ,黑陶最初是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生产、生活的产物。在制陶技术上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经使用陶轮,掌握了慢轮修整技术,在中期以后学会了轮制拉胚技艺并在龙山文化时期掌握了窑内渗碳工艺,使黑陶呈现出黑、薄、亮、纽的特点。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属于多元性与统一性并存,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覆盖各个地区,以龙山文化为主体,在文化形态上有所共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d。在传统制陶上,尼西黑陶受中原制陶技艺的影响和其他地区的制陶工艺相差不大,离不开采土、拌土、揉泥、制胚身、阴干、磨光、烧陶、焐熏等基本工序。黑陶的艺术特点都是色、型、雕、纹,不同的是尼西黑陶的制陶技术更具有原始性。相比较黑龙江黑陶和山东黑陶继承龙山文化用转轮拉胚成型,尼西黑陶则延续传统制陶工艺没有转轮纯以泥条盘筑法手工制陶。在烧制工艺上,黑龙江黑陶和山东黑陶采取高温密封窑烟渗透之法来确保黑陶的成色,尼西黑陶则继承传统采用堆烧式以露天烧制为主。露天烧制的原始性表现为在烧制过程中松柴虽烧完但内部的温度依然很高,由于泥土细腻,将锯末灰覆盖在陶器上就相当于窑炉,它会进一步加剧渗碳反映使陶器呈现“黑如漆”的特点,它既有露天烧制的氧化火焰又有窑炉的还原火焰。这种技艺的原始性使尼西黑陶表现出质朴、稳重、大气的视觉效果,而黑陶装饰中的藏族文化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文化的共性使各民族紧密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语

民族个性和文化共性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也可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各民族在文化上要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坚定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程远 . 尼西黑陶与历史文化研究 [J]. 戏剧之家,2020,(19):146-147。

[2] 程远 . 尼西黑陶造型艺术研究 [J]. 戏剧之家,2020,(9):129-130。

[3] 李晓岑,朱霞 .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技术 [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4] 尹杰 . 黑陶文化的艺术符号破译 : 黑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与案例研究[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7。

作者简介:

郭黎,女,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